理解LayerFi(Layered Finance):链上金融演进的必然逻辑(2025-2030)
原文作者:BitMart Founder Sheldon Xia
一些关于链上金融未来的思考,写在 2025 年 10 月 11 日市场剧烈波动之后
开篇: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2025 年 10 月 11 日,加密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爆仓事件。如果你正在关注这个领域,或许会问:这样的波动是否意味着区块链的实验失败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我想请你换一个角度思考:在这场极端压力测试中,哪些系统崩溃了?哪些系统活了下来?哪些系统受到了质疑?更重要的是,哪些系统会变得更强壮?
让我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是 BitMart 的创始人,从 2013 年进入区块链行业。过去接近 13 年里,我们的平台处理了数万亿美元的交易,服务超过 1200 万用户。我也见证了这个行业从投机狂热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转变。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核心观点:LayerFi 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链上金融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金融系统究竟在解决什么?
一、金融的本质是效率与信任的平衡游戏
让我们先建立一个思考框架。想象你要把钱借给一个陌生人,你面临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你如何相信他会还钱?第二,这个借贷过程能否足够快速和便宜,让双方都觉得值得?这就是金融系统三百年来一直在解决的两大命题:信任和效率。
回顾:金融系统如何建立信任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历史。1717 年,英国确立金本位制,用黄金这种稀缺的物理资产来担保货币价值。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解决信任问题。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给你一张纸币,但这张纸币背后有真实的黄金作为支撑,你随时可以去兑换。
到了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信任机制变得更复杂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像搭建了一个信任金字塔:黄金在最底层,美元在中间,其他货币在顶端。但这个体系在 1971 年崩塌,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从此,信任开始从"物理资产"转向"制度承诺"和"市场机制"。
与此同时,效率的提升也在进行。20 世纪 60 年代,电脑化清算系统出现,金融交易从人工撮合变成电子化处理。想想看,以前要完成一笔交易,交易员需要在交易所大厅里手舞足蹈地喊价;现在只需要点击鼠标。这是技术如何提升效率的经典案例。
这里有个重要的认知:每一次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本质上都是在重新平衡效率与信任的关系。
传统金融的困境:信任成本侵蚀效率,摩擦系数持续上升
现在让我们看看当前的传统金融系统。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建立信任。银行、交易所、清算所、托管机构,这些中介就像一个个"信任节点",为交易双方提供担保。
这个系统在工业化时代运行得很好。但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问题开始显现。让我给你举个具体例子:
假设你在中国,想给美国的朋友转账 1 万美元。这笔钱需要经过你的开户行、代理行、收款行等多层机构。每一层都要收费,每一层都要进行合规审查。整个流程可能需要 1 到 3 个工作日,手续费可能高达数十数百美元。更重要的是,你无法实时看到你的钱在哪里,你只能"相信"这些中介机构会妥善处理。
全球金融机构每年在合规方面的支出达到数千亿美元,占大型机构运营成本的约 15%。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每次使用金融服务,都有相当一部分成本用在了"证明这个系统是可信的"上面,这就是它们的摩擦系数。
思考一下: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降低信任成本,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效率,会发生什么?
区块链的突破:用算法替代中介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意义所在。2008 年,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分布式账本+工作量证明"来建立信任,而不需要依赖中介机构。
让我用一个类比来解释这个概念。传统金融就像一个中心化的图书馆,所有的账本都由图书管理员保管,你要相信管理员不会篡改记录。而区块链就像把这个账本复制了成千上万份,分发给所有人。每当有新的交易,所有人的账本都会同步更新。如果有人想篡改记录,他需要同时修改成千上万份账本,这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
2013-2015 年,以太坊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这场革命。Vitalik Buterin 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这意味着金融规则可以写成代码,自动执行。还是用刚才的例子:你想给美国朋友转账,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检查你的余额、执行转账、更新双方账户,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中介,几分钟就能完成,手续费可能只要几美元。
到 2025 年 10 月,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总锁仓量已经达到 1600 亿美元,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单日交易量峰值达到 800 亿美元。这些数字证明:用算法替代中介,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是正在大规模实践的现实。
但是,纯粹的去中心化遇到了新问题
这里我需要帮你理解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虽然 DeFi 在技术上实现了去信任化,但它暴露出一个新的矛盾:体验与信任似乎无法兼得。
比如:纯粹的 DeFi 要求用户自己使用类似 MetaMask 的自托管钱包,管理私钥和助记词。这就像给你一把保险箱的钥匙,但告诉你:如果你弄丢了这把钥匙,或者写错了密码,你的所有资产都会永远丢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找回来。这对技术小白来说,门槛太高了。
另一方面,纯粹的中心化交易所虽然使用方便,但你需要完全信任这个平台不会挪用你的资产。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中心化交易所倒闭或跑路的事件,用户损失惨重。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角:LayerFi。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能否在保持去中心化信任的同时,提供中心化的用户体验?
二、理解 LayerFi 的创新架构
现在让我们深入理解 LayerFi 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简单地认为 LayerFi 就是 CeFi(中心化金融)和 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混合体,是一种妥协方案。但这种理解比较肤浅。
LayerFi 的核心设计哲学:分层架构
让我先用一个你很熟悉的类比来打开思路。想象你正在使用一个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你看到的前端界面是精心设计的——简洁易用,你可以轻松浏览商品、下单、支付。但在后端,有极其复杂的库存管理系统、物流调度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在运行。这些系统你不需要看见,也不需要理解它们的细节。
LayerFi 采用的正是这种思路:用户可见的前端追求极致体验,用户不可见的后端锚定去中心化信任。但这不是简单的"前后端分离",而是更深层次的架构创新。
让我再用另一个类比来帮你理解这种创新的本质。想象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地基深埋地下,承载着整栋建筑的重量,必须极其坚固,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建好,但一旦建成就牢不可破。主体结构则需要足够强大来支撑各种功能,但不需要像地基那样过度设计。而顶层的观景餐厅,则是优雅精致的,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
没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地基和餐厅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因为它们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同。LayerFi 正是将这种工程智慧应用到金融架构中。
LayerFi 的三层架构详解
现在让我具体拆解这个架构。LayerFi 将整个金融系统分成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最适合的技术方案。
第一层:结算层(Settlement Layer)——信任的基石
这是整个系统的地基,负责最终的资产结算和安全保障。在这一层,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去中心化和绝对安全,而不是速度。就像银行的金库,我们宁愿它慢一点、复杂一点,但必须绝对安全。
在技术实现上,这一层通常是以太坊主网或其他成熟的 Layer 1 区块链。所有关键的资产托管、所有权验证都在这一层完成。你的资产通过智能合约锁定在这里,这些合约是完全透明的、可验证的、不可篡改的。平台没有权限触碰这些资产,只有你通过密码学签名才能转移它们。
这一层的设计哲学是:慢一点没关系,贵一点也可以接受,但必须牢不可破。就像你不会因为银行金库的门太厚、开启太慢而抱怨——因为这正是安全的保证。
第二层:执行层(Execution Layer)——效率的引擎
这是系统的中间层,负责处理大量的日常交易和计算。在这一层,我们追求的是高性能和低成本。这就像建筑的主体结构,需要足够强大来支撑各种功能,但不需要像地基那样过度设计。
技术上,这一层通常采用 Layer 2 扩容方案,比如 Optimistic Rollup 或 ZK-Rollup。这些技术的核心思想是:把大量交易在链下高效处理,然后只把最终结果打包提交到结算层。就像一家公司的各个部门每天处理大量业务,但只需要定期向总部报告汇总结果。
让我给你举个具体例子。假设你在 LayerFi 平台上进行高频交易,每秒可能有几十笔交易。如果每笔交易都要在以太坊主网上确认,你会因为高昂的 Gas 费(可能每笔几十美元)和缓慢的确认速度(可能需要几分钟)而崩溃。但通过执行层,这些交易在 Layer 2 上瞬间完成,费用只要几美分,速度达到毫秒级。然后系统会定期将批量交易的结果打包提交到结算层,确保最终的安全性。
这种设计让你既获得了速度和成本优势,又保持了最终的去中心化安全保障。这不是妥协,而是在不同层面实现各自的最优解。
第三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体验的界面
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负责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在这一层,我们追求的是极致的用户体验。这就像摩天大楼顶层的餐厅,必须优雅、舒适、易于使用。
在这一层,平台可以采用中心化的方式来优化体验,因为这一层不涉及资产控制权。
你可以用手机号或邮箱注册,而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私钥。你可以通过客服获得实时帮助,就像使用传统的金融 APP 一样。系统会自动处理复杂的技术细节:Gas 费的计算和垫付、地址格式的验证、交易路径的优化、实时的行情分析和风险提示。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的体验尽可能流畅。
但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设计原则:虽然这一层是中心化的,但它没有权限触碰你的资产。就像餐厅的服务员可以为你点餐、倒水、介绍菜品,但他们无法从你的钱包里拿钱。你的资产始终锁定在第一层的智能合约中,只有你自己通过密码学签名才能转移。
平台在这一层能做的,只是帮你构建交易指令、提供界面、优化体验。但执行这些指令的最终权力,永远在你手中。
分层设计的精妙之处:打破不可能三角
现在让我帮你理解为什么这种分层架构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折中。
传统的区块链系统面临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性、性能,三者无法同时达到最优。如果你选择极致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像比特币),你就要牺牲性能;如果你选择高性能(像某些新公链),你就要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妥协。
LayerFi 通过分层设计打破了这个困局。关键洞察在于:不同的功能对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产托管必须去中心化和安全,但可以慢一点——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结算层。日常交易需要高性能和低成本,但可以适度降低去中心化程度——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执行层,同时通过定期提交结果到结算层来保证最终安全。用户界面需要极致体验,可以完全中心化——所以我们把它放在应用层,但绝不给它资产控制权。
这就像现实中成功的物流系统。对于普通包裹,使用标准流程,追求效率;对于贵重物品,启用特殊保护流程;而在最终的核心清算和责任认定环节,则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每一层都针对特定需求优化,整体实现了成本、效率和安全的平衡。
10·11 事件的实战验证:架构优势的真实展现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在 10 月 11 日的极端行情中,某些系统崩溃了,而某些架构的平台却表现稳健?
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在集中清算压力下,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传导。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受影响。而且在极端情况下,平台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取不透明的风控措施,甚至恶意爆仓。用户完全依赖平台的"善意",但在生死存亡时刻,平台的"善意"往往不可靠。
纯去中心化的 DeFi 虽然不存在平台作恶的风险,但在链上执行延迟、用户需要自主管理风险的情况下,很多用户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当 Gas 费在极端行情中暴涨到几百美元时,普通用户根本无法操作。当清算价格触发时,用户可能因为技术问题无法及时追加保证金,导致损失扩大。
LayerFi 的分层架构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出独特优势:
中心化前端可以快速响应,维持流动性和服务连续性,帮助用户及时调整仓位。系统可以实时提供风险预警、自动调整 Gas 费策略、优化交易路径。这些功能需要强大的中心化服务器支持,但它们确实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去中心化后端则通过智能合约保障清算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避免人为干预。你可以实时验证平台是按照既定规则执行清算,而不是暗箱操作。即使平台的前端服务器崩溃,你的资产依然安全地锁定在链上,按规则执行,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直接与智能合约交互来取回资产。
这就像一艘船在暴风雨中航行:船长(中心化前端)需要灵活应对变化,及时调整航向,指挥水手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但船体结构(去中心化后端)必须坚固可靠,不能因为船长的决策而改变基本的物理规则。船长可以决定走哪条航线,但他无法改变船体材料,无法让铁船突然变成纸船。
思考一下:这种架构是妥协吗?不,这是在不同层面实现最优解的系统性创新。它让你既拥有专业服务的支持,又保留最终的资产控制权。
三、LayerFi 为什么会主导未来五年
现在你可能会问:既然纯 DeFi 在理论上更完美,为什么 LayerFi 会主导未来?让我从三个维度来解释。
第一个维度:用户门槛决定市场边界
让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实验。想象链上金融要从现在的 2500 万月活用户增长到 1.5 亿月活用户。这需要什么?
答案很简单:降低使用门槛。绝大多数人不是技术专家,他们不想理解什么是私钥、助记词、Gas 费。他们只想要一个简单易用的金融服务。就像大多数人使用 Paypal,微信支付,他们不需要理解背后的支付清算技术,他们只需要扫一扫。
纯 DeFi 的使用门槛注定了它只能服务小众群体。助记词一旦丢失,资产永久找不回来,大量的交互暗藏不可控的安全风险,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风险。手动设置 Gas 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交易失败或支付过高费用。地址输错一个字符,资产就会发送到错误的地址,永远无法找回。
LayerFi 通过"后端复杂隐藏化、前端交互简化"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户享受 Web 2 级的体验,但底层安全性由 Web 3 技术保障。这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前提条件。
重要的洞察:技术的成功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而在于它能服务多少人。
第二个维度:机构资金的入场逻辑
现在让我们看看机构投资者的视角。传统金融机构管理着数十万亿美元的资产,他们对链上金融充满兴趣,但有两个核心顾虑:
第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纯 DeFi 的匿名治理结构意味着如果出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这与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相冲突。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养老基金要把资金投入一个完全匿名治理的协议,监管机构会同意吗?董事会会同意吗?
第二,资产托管的安全性无法被验证。机构需要的是可审计、可追溯的托管方案,需要有第三方审计,需要有明确的合规流程。
LayerFi 解决了这些问题。前端有明确的运营主体,可以承担法律责任。后端虽然去中心化,但所有交易记录都在链上,完全透明可追溯。资产托管由智能合约执行,同时有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审计。
2025 年,链上 RWA(真实世界资产)规模从 86 亿美元增长到 300 亿美元,增长 249%。其中大部分项目采用的就是 LayerFi 架构。为什么?因为贝莱德这样的传统金融巨头,需要的正是这种"合规可监管+技术可信任"的混合架构。
如果未来五年 RWA 规模要增长到 5 万亿美元,LayerFi 将是机构资金入场的必经之路。
第三个维度:监管适配性决定生存空间
最后,让我们谈谈监管。这可能是最容易被低估,但最终决定性的因素。
全球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的态度正在从"观望"转向"规范"。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在不扼杀创新的前提下,实现风险可控和责任可追溯。
纯 DeFi 因为缺乏治理主体,难以落实 KYC(了解你的客户)、AML(反洗钱)等基本监管要求。监管机构面对一个完全匿名的协议,无法实施有效监管。
纯 CeFi 虽然可以被监管,但因为过度中心化,存在单点风险。平台可能挪用客户资产,可能操纵市场,需要持续的强监管。
LayerFi 通过分层架构实现了与监管的有效兼容。前端执行 KYC、AML 等合规要求,监管机构可以清楚地知道谁在使用这个平台。后端的链上记录完全透明,监管机构可以实时追踪资金流向,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让我给你一个历史类比:1998 年,PayPal 的出现。它没有试图颠覆银行体系,而是作为传统银行系统和互联网支付之间的桥梁,在合规框架内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大规模普及。
LayerFi 扮演的是类似的角色:它是去中心化理想与监管现实之间的桥梁,是链上金融走向主流化的可行路径。
四、支撑 LayerFi 生态的四大基石
现在让我们深入理解 LayerFi 生态是如何运作的。我喜欢用建筑来类比:如果模块化架构是骨架,那么 RWA、可组合性、安全体系和合规框架就是支撑这座建筑的四根柱子。
第一根柱子:RWA——连接虚拟与现实的价值锚点
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DeFi 早期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空中楼阁"?因为它主要依赖 BTC、ETH 等加密原生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波动剧烈,与实体经济几乎没有关联。
想象一下:当全球股市崩盘时,比特币可能暴涨;当美联储加息时,以太坊可能暴跌。这种与传统经济的脱节,使得 DeFi 难以成为真正的金融基础设施。
RWA(真实世界资产)的引入改变了这个局面。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将国债、股票、票据、房地产、货币基金、大宗商品等传统资产进行代币化,让它们可以在链上流通和交易。
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贝莱德推出的 BUIDL 基金,投资于代币化的美国国债。这意味着:一个在新加坡的普通投资者,可以用几千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的代币化份额,享受美国国债的稳定收益。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这需要复杂的跨境流程和高昂的门槛。
2024 年初,链上 RWA 规模只有 86 亿美元。到 2025 年 9 月,这个数字突破了 300 亿美元,增长了 249%。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因为监管逐渐明朗,技术逐渐成熟,最重要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领域。
RWA 不仅为链上金融注入了稳定的价值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链上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
第二根柱子:可组合性——金融世界的乐高积木
现在让我帮你理解一个更抽象但更重要的概念:可组合性。这是链上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核心基因。
在传统金融中,如果你想组合不同的金融产品,需要与多个机构打交道,签署多份合同,通过多个系统。比如,你想做一个"套利策略":在 A 平台借款,在 B 平台买入资产,在 C 平台卖出,再在 A 平台还款。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涉及多个账户,操作复杂且风险高。
在链上金融中,这一切可以在一笔交易中完成。不同的协议、资产、功能就像乐高积木,可以自由组合。这被称为"可组合性"。
让我用三个层次来解释可组合性:
形态可组合性:这是最基础的。就像 USB 接口是标准化的,任何 USB 设备都可以插入任何 USB 接口。在链上,所有的代币都遵循同样的标准(比如 ERC-20),所有的协议都提供标准化的接口。这样,USDC 可以在 Uniswap 交易,也可以在 Aave 借贷,无需任何适配。
句法可组合性:这就像编程语言中的函数调用。你可以把 Uniswap 的交易功能、Aave 的借贷功能、Compound 的利率机制组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产品。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现有的模块。
原子可组合性:这是最高级的。多个操作可以在一笔交易中"全成或全败"。要么所有步骤都成功,要么全部回滚。这样就避免了中间环节的风险敞口。就像多米诺骨牌,要么全部倒下,要么一个都不倒。
现在,AI 技术的引入让可组合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AI 代理可以实时监测市场,自动组合最优的协议和策略。比如,当市场波动加剧时,AI 可以自动将你的资产从高风险的杠杆交易转移到稳定币理财;当出现套利机会时,AI 可以自动调用闪电贷和 DEX 模块完成套利。
可组合性让链上金融从"可编程金融"演化为"自驱动金融",这是传统金融无法想象的创新维度。
第三根柱子:安全体系——信任的技术基础
让我们坦诚地面对一个问题:安全风险是链上金融最大的挑战之一。2025 年上半年,DeFi 行业因为各种安全问题损失了数亿美元。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再好的架构都是空谈。
LayerFi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答案是: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
事前预防:所有新项目在上线前,通过权威或者市场认可的安全机构的安全审计与评级。这就像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消防验收一样。审计内容包括代码逻辑漏洞、权限控制缺陷、资产安全风险等。对于核心协议,还需要进行形式化验证,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代码逻辑的正确性。
对于 RWA 项目,除了技术审计,还需要进行链下资产尽调。比如,代币化债券需要验证发行方的信用评级,货币化基金的真实性,股票,票据等托管机构的合法性,房地产需要核实产权证明和估值报告。
事中监控:平台实时监测链上交易行为。如果检测到异常资金流,比如大额转账、频繁小额转账(洗钱特征)等,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在必要时,可以增加冻结权限,对账户冻结或暂停交易,配合审查监管要求。
同时,一些平台还引入了链上保险机制。用户可以购买保险,如果因为智能合约漏洞导致损失,保险会进行赔付。
事后处置:如果真的发生了安全事件,平台有明确的赔付机制。通过收入池或保险基金对受影响的用户进行补偿。这弥补了纯 DeFi 模式下"损失自负"的缺陷。
这套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我们无法保证永远不出问题,但我们可以在问题发生前尽量预防,发生时及时响应,发生后妥善处理。
第四根柱子:合规框架——长期发展的制度保障
最后,让我们谈谈合规。很多人认为合规是对创新的束缚,但我想换一个角度:合规是长期发展的入场券。
想象你要开一家餐厅。你可以选择不办营业执照、不接受卫生检查,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成本和麻烦。但结果是什么?你可能被随时查封,顾客不敢来,你永远做不大。相反,如果你主动合规,虽然前期成本高一些,但你获得了长期经营的合法性,顾客信任你,你可以做大做强。
LayerFi 的合规框架是怎样的?
用户端:执行适度的 KYC 和 AML 要求。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大额交易需要额外验证。这不是为了限制用户,而是为了防止平台被用于洗钱、恐怖组织、儿童色情等等。
平台端:积极申报平台的财务状况、风控措施、用户资金管理等,建议采取注册制,而不是设立严格复杂繁琐的监管体系。
资产端:RWA 代币化产品必须通过持牌机构合作发行,原生资产可以除外,未来的数据资产再另行讨论。比如,代币化美国国债必须由持有相关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和托管。
有些平台甚至建立了完善的合规报告系统。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平台的资产证明,监管机构可以随时调阅交易记录。所有的资产托管信息都在链上,完全透明。
合规不是约束,而是链上金融走向主流、获得更广泛认可的必经之路。
五、展望 2030 年的金融图景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技术演进,我们可以合理预测未来五年会发生什么。
数字会说话:万亿级市场的崛起
先看一些关键数据。Grand View Research 预测,全球 DeFi 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269.4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2311.9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3.7%。
但这还只是按收入计算的。如果我们看实际控制的资产规模,预测会更激进。我认为到 2030 年,DeFi 总锁仓量将从目前的 1600 亿美元增长到 2 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RWA 规模将从 300 亿美元暴增到 5 万亿美元,其中 LayerFi 平台贡献的占比会超过 80%。
用户数量也会有质的飞跃。从目前的 2500 万月活用户增长到 1.5 亿月活用户。这个渗透率相当于 2015 年移动支付的早期水平。
这意味着:链上金融将从专业人士的工具变成普通人的日常金融服务。
技术演进的三个阶段
让我帮你理解这个增长会如何实现。我把未来五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5-2026):基础设施攻坚期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夯实基础。Layer 1 的高性能金融公链 + Layer 2 技术将成为主流,超过 70%的交易会在二层网络完成,Gas 费用降到几美分的水平。想象一下,现在在以太坊主网上做一笔交易可能要花几十美元的 Gas 费,未来只需要几美分,或者在 Sol、hyper 等高性能能公链上舍弃一定的去中心化,换来低费率的 Gas 费。
同时,账户抽象技术会让用户体验发生质变。你不再需要记忆助记词,可以用手机号、邮箱或者社交账号登录钱包,或者是 NFT、身份 Token。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社交恢复"机制找回,就像找回微信密码一样简单。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使用链上金融和使用 Paypal,微信支付一样简单。
第二阶段(2027-2028):应用爆发期
当基础设施成熟后,应用层会迎来爆发。RWA 资产种类将大幅扩展,不仅包括国债,还会涵盖核心城市的商业地产、中小企业信贷等。代币化国债的规模预计会突破 1 万亿美元。
传统金融机构会深度参与。想象一下:你在银行 APP 里,除了可以购买传统理财产品,还可以一键购买链上理财产品;你在券商 APP 里,除了可以买卖股票,还可以交易代币化证券。
更有意思的是 AI+LayerFi 的融合。AI 代理会成为你的"智能理财顾问",根据你的风险偏好自动配置资产。当市场波动时,AI 会自动帮你调仓;当出现套利机会时,AI 会自动执行策略。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链上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边界变得模糊,用户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使用区块链技术。
第三阶段(2029-2030):生态成熟期
到了这个阶段,全球会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不同国家、不同平台开发的模块可以无缝对接。监管体系趋于一致,跨国业务不再需要重复合规。
链上金融会覆盖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代币化的债券、房地产可以直接与收益模块、保险模块、信贷模块互动,形成与传统金融相当的产品复杂度。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链上金融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与传统金融体系共生共存。
不同参与者的机会在哪里
对于普通用户:你不需要成为技术专家,只需要选择一个可信任靠谱的 LayerFi 平台,就可以参与过去只有机构才能参与的投资。比如,你可以用几百块 USDC 或者 USDT 购买代币化的美国国债,股票,货币基金获得相对高质量的资产和收益;你可以参与海外房地产的投资,而不需要亲自去当地。
同时,你还可以通过参与平台治理获得代币激励,分享平台成长的红利。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LayerFi 是你们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工具。短期内,你们可以将部分后台流程迁移到链上,大幅降低成本;中期可以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融合型产品,提升竞争力;长期可以搭建自己的 LayerFi 模块,开拓全球市场。
重要的是:你们不需要颠覆自己,只需要把 LayerFi 当作业务拓展的工具。
对于监管机构:建议实行风险分级监管,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监管强度。推广监管沙盒,让创新项目在可控环境中试验。推动国际标准统一,避免监管套利,优先注册制。
结语:区块链与金融的未来是共生,不是颠覆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LayerFi 是什么?它是妥协吗?
我希望你已经理解:LayerFi 不是妥协,而是在更高维度实现的平衡。它不是简单地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折中,而是在不同层次实现各自的最优解。
当 2030 年到来,DeFi TVL 突破 2 万亿美元,RWA 规模触及 5 万亿美元时,我们会发现:LayerFi 并没有颠覆传统金融,而是建立了一个共生的生态。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非洲的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纽约的投资者可以轻松投资亚洲的房地产项目;普通人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机构才能获得的金融服务;闲置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这个场景中,传统金融的合规和用户信任,与链上金融的透明和高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金融服务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灵活,金融系统变得像互联网一样开放。
10 月 11 日的市场恐慌终会平息,但 LayerFi 推动的这场变革不会停止。未来 3 到 5 年,那些深耕 LayerFi、聚焦 RWA 和用户体验的项目,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普通参与者,只需要选择合规的平台,就能分享这场变革的红利。
金融的未来,不是效率与信任的二选一,而是两者的协同共赢;不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对立,而是两者的优势互补。
LayerFi,正是通往这个未来的关键桥梁。而现在,正是我们开始这段旅程的最佳时机。
PS:
1. 链上计算已经相对成熟,链上的去中心化存储可能是未来 5 年后的新关键组成。
2. 超过 RWA 资产的之外更大的资产类别是未来人类社会行为上链产生的社会生产数据。我们下一篇聊。
3. 我觉得 Defin 是未来,LayerFi 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4. 我们也在做 L 1 的高性能公链大家敬请期待。
5. 我们的 BitMart Card 很好用,欢迎大家来申请。 https://www.bitmart.com/bitmart-card
6. 我们的美国站将会在 10 月内上线。上线日将会可以合法面向全美 49 个州的用户提供数字资产交易服务。欢迎大家保持关注。
Hyperliquidの大口投資家、トランプ一族との関与を否定 再びビットコインを大規模ショート
トランプ関税発表直前にビットコイン7億ドルをショートし約2億ドルの利益を得た大口投資家が、再び3億4千万ドル規模のBTCショートポジションを構築。インサイダー取引疑惑が浮上するも本人は否定。市場では1...
JPモルガンがビットコイン取引サービス参入へ カストディは外部委託で対応
JPモルガンのデジタル資産部門責任者が、顧客向けビットコイン取引サービスの提供を正式に確認した。カストディ業務は外部委託を検討し、コインベースとの提携も強化。大手金融機関の暗号資産市場参入が本格化する...
シティバンク、2026年に仮想通貨カストディ事業参入へ
米大手金融機関シティバンクが2026年に暗号資産のカストディサービスを開始する計画を発表。ビットコインやイーサリアムなどを機関投資家向けに保管する。トランプ政権下での規制整備を背景に、JPモルガンや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