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 Wood最新演讲:Polkadot预计2年完成迭代 ,Kusama不止是测试网
7月18日,在由Randam Capital主办的Polkadot中国行北京站上,Dr.Gavin Wood进行了分享,他介绍了Polkadot的整体规划,分为5个版本的迭代,预计需要2年时间。他还介绍了在交易权重、交易可扩展性、众筹平行链、链上治理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即将上线的Kusama进行了介绍。
巴比特结合现场PPT对要点进行了整理,但由于Gavin的分享非常艰深,很难理解字面之下的含义。因此巴比特特别邀请Cdot CTO John博士进行了“注释”。Cdot作为Polkadot中国社区的共建者,计划为中国Polkadot平行链提供中继服务,在明年年底提供100个插槽给中国开发生态。
整体规划
Gavin用东亚文化的“Wood(木)、Earth(土)、Water(水)、Fire(火)、Metal(金)”来表示未来5个版本的迭代。
首先是最初上线的“木”版本,作为启动阶段,会为系统提供最基本的审计、可靠和安全。
小编爆料: 经有心人提醒,Polkadot上线的第一个版本“Wood”正好和Gavin Wood的last name一样,或许这是属于程序员的浪漫和仪式感吧。昨天Gavin演讲时,手上一只拿着一瓶啤酒,娓娓道来,主持小姐姐说“Gavin更像是一个诗人,在展示一件艺术品。”
其次是“土”版本,强调的是稳固性,具体技术模块包括Hermit relay-chain(隐继链)、Grand oracles(预言机)、Babe VDF,这部分围绕着治理,以及构建更好的公投体系。
Dr.John: 隐继链的核心思想是要把和中继链核心功能无关的所有功能都转移出中继链。中继链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记录平行链的区块头,保障跨链消息送达以及为钓鱼人等提供举报便利。把其他功能移出中继链可以保证这些功能更好的被实施。而账户、治理和质押等重要模块会分别以系统级的平行链接入中继链中。在隐继链实现后,如果要进行DOT的转账,那么不能直接向中继链去提交这个申请,而是需要(不排除通过跨链消息)调用账户平行链。由于DOT转账会全部由账户平行链处理,吞吐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接下来是“水”版本,强调的是交互性,包括Spree(可信虫洞)、Bridges(桥)、Standards(标准),使我们的平行链能够进行交互,而不需要信任彼此。Bridges将现有的无法兼容Polkadot协议的区块链,连接到Polkadot网络里。
再接着是“火”版本,我们要做的是优化,包括Transaction parallelism(交易并行化)、 Wasm AOT compilation (WASM预编译),使系统更高效,由于交易进行平行化,会有2-5倍的速度优化,这是通过吞吐量来实现的。而预编译能够提高Wasm的运行效率。
Dr.John: 我们知道Substrate链的运行时(可以简单理解为节点逻辑)分为链上Wasm版本和原生版本:当链上Wasm的版本和原生版本一致时,就会使用原生版本。这样的设计在有利于网络进行链上升级的同时提高了效率。不过由于当前的链上Wasm使用的是解释器,运行效率比较低。而预编译技术可以使得链上Wasm能够以更接近原生代码的速度被运行,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还没来得及升级到最新版本的Substrate节点。
最后一个就是“金”版本,特点是深度可扩展性,通过Nested relay-chains (嵌套中继链),也就是说每一个平行链都可以变成中继链,这样的中继链就会主持其他的一些平行链,整个体系不断向下扩张。从技术上来讲,它走得比较远,从经济性来讲,它不需要有自己的token,而是使用Polkadot的token,通过顶层验证可以保证安全。这没那么容易做到,我们有一些方法,但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还不能完全给大家展示出来。
小编爆料: 现场有观众打断了Gavin,询问他“deadline”,Gavin思考了很久,说每个阶段的时间其实很难预估,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他们会努力去做,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年的时间。
最新进展
第一个要点是交易权重:Polkadot和基于substrate开发的项目中,我们可以灵活的为交易接⼝设定权重标签,确保精确的使用区块的资源。我们可以决定大概有多少资源有效的进行使用,来确保交易的进行。大部分的应用都不需要智能合约,只要它的商业逻辑可以运营就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有超前的意识进行预测,会有多少资源用来进行交易,从而做好这样一个平衡。它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决定的程序。如果你的交易接口更加复杂,可以自行实现权重逻辑。
Dr.John: 以太坊交易的资源消耗(gas费用)计算是动态的:每一个指令都会有相对应的费用。比如说在跑智能合约的时候,遇到一个加法那就加上加法的费用,遇到一个变量存储就加上变量存储的费用。总的费用是所有步骤费用之和。但在Substrate开发的链中,因为所有的业务逻辑都不是由普通用户决定的(决定者是开发者或者治理委员会),所以完全可以预先对每种操作所消耗的资源做出预估,然后利用交易权重直接标出费用。比如说如果是一个加密猫的链,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设定买猫这个操作,不管其实际跑了哪些代码,都收取某一个统一的费用。也就是说,使用交易权重后,我们采用的是静态计费。
第二个要点是交易可扩展性:区块链上的逻辑往往就决定了我们交易的性质。我们可以为链上交易增加任意逻辑,可以创建你自己的扩展。扩展是存在在模块中的,可以使用模块的状态。
第三个要点是众筹平行链:可以让Polkadot社区资助你的平行链,允许无需授权的众筹,可以使用这些众筹和拍卖对平行链出价。成功竞标的token会被锁定到平行链,平行链可以通过所有信息计算出的默克尔根识别这些众筹。如果没有拍卖到,或者插槽使用结束之后,这些资金将会被退回,所以对于投资者是没有风险的。
Dr.John: 这个功能其实是要是帮助平行链能够通过支持者筹集DOT参加平行链插槽竞拍。但也需要保障支持者的利益。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平行链在众筹开始前就需要确定自己运行时逻辑(可以理解为业务逻辑)。开始众筹之后,如果众筹成功,中继链会确保平行链确实是以当时的业务逻辑接入。这样可以防止项目方损害支持者的利益。
第四个要点是链上治理,这里包含Collective(利益群体)和Technical Committee(技术委员会)。Collective是个标准化的、即插即用的组件,允许以任意成员关系方式组建利益群体进行链上治理。链上治理可能会带来每年大约数百千万的资本运作,这也会增加整个链的价值。我们会有技术委员会,这里会有规则的制定,也会有完全分离的法律实体,他们只有合约达成后,才会推进一个项目。
关于Kusama
Kusama是一个刚发展的,不太稳定的测试网,但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测试网。就像是早期煤矿工人到地下前,会先放一只金丝雀进去,看看它会不会中毒,Kusama对于Polkadot就是这样的作用。
实际上在以太坊在2015年也有这样一个测试网,一方面来看它是成功的,确实有很多开发者在上面做测试。但另一方面,那些不被你了解的危险才是真正的危险。因此我们会鼓励人们真正去使用Kusama,以获得激励,让他们能得到真正的Polkadot代币DOT。而他们可以做的就是对Kusama发起攻击,获得这些代币。
总而言之,Kusama有这样一些作用:
1.以真实的、非设定的方式测试并确保Polkadot主网的经济安全性;
2.用于准备验证人、平行链和生态工具的开发者网络;
3.长期而言,成为类似LTC之于BTC的Polkadot试验台,用于检验有风险的新协议和运行时功能。
Kusama复制主网DOT分布,并采用与主网相同的通证模型;Kusama与Polkadot主网完全分开,不会演进成为主网;Kusama没有中心停止开关;已规划Kusama连接Polkadot主网的网关;Kusama是社区引领的网络,与Polkadot主网平行。
大家参与Kusama NPoS Staking,可以获得更多KSMA,我们初步计划预留1%的DOT,也就是10万个DOTs ,用于网关上线后1:100兑换KSMA。还可以尝试链上治理,比如提案、投票,成为理事会成员。更有趣的是,可以使用Cumulus模块帮助基于Substrate开发的平行链接入。跨链消息即将可用,也会有平行链插槽的拍卖和众筹。
Kusama即将上线,相信混乱将不期而遇,我们也希望知晓它会遇到的一系列漏洞。但请注意,作为是一个试验性的预发布网络,仍需4-6个月,验证安全、修复缺陷、优化、审计,polkadot主网才会上线,预计会在今年年底。
Decentraland Price Prediction 2025, 2026 – 2030: Will MANA Price Hit $1?
The post Decentraland Price Prediction 2025, 2026 – 2030: Will MANA Price Hit $1? appeared first on ...
Pi Network Rug Pull? Did the Team Cash Out and Abandon the Community?
The post Pi Network Rug Pull? Did the Team Cash Out and Abandon the Community? appeared first on Coi...
3 Best Cryptos to Buy Now for 5- 23x Returns in 6 Months
The post 3 Best Cryptos to Buy Now for 5- 23x Returns in 6 Months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dia Fin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