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稳定币战略解析
原文作者: @BlazingKevin_ ,the Researcher at Movemaker
美元稳定币的真实采用与扩张
在我们之前的分析中,曾论证 Plasma 的诞生是 Tether 公司一项关键的战略举措,旨在将其商业模式从被动的“稳定币发行商”向主动的“全球支付基础设施运营商”进行根本性转型,以重新捕获被第三方公链攫取的巨大价值。而这一战略布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被一个不可逆转的宏观趋势所不断放大:美元稳定币在真实世界中的采用正在经历一次显著的范式转移,并进入加速扩张阶段。
市场总量的量化扩张
首先,从宏观数据层面看,稳定币市场的整体规模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性增长。与两年前的市场周期相比,全球稳定币的总市值已从约 1200 亿美元攀升至 2900 亿美元,实现了 140% 的增长。这一数据表明,稳定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加密原生领域的投机和交易范畴,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类别和金融工具,获得了更广泛市场的认可。
核心应用场景的爆发:跨境支付
这种增长最强劲的体现,是在跨境支付这一垂直领域。两年前,将稳定币用于跨境结算的实际用例尚处于萌芽阶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根据最新数据,当前该领域的月度结算量已突破 600 亿美元大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增长斜率——每月 20% 至 30% 的环比增长,清晰地展示了一条陡峭的采用曲线。
尽管增长迅猛,但其市场渗透率仍处于极早期。相对于当前全球每年高达 200 万亿美元的传统跨境支付市场总量,稳定币所占的份额依然微不足道,这预示着未来仍有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巨大增长空间。
核心驱动力:高通胀经济体的“货币替代”需求
稳定币采用加速的背后,是源于真实世界强劲的经济驱动力,这一点在新兴市场及高通胀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8 月 Cointelegraph 的一份深度分析报告指出,在委内瑞拉等国,主权货币(玻利瓦尔)因恶性通胀,已基本丧失了作为日常商业交易媒介的核心功能。严苛的资本管制、失效的本地银行系统以及混乱的官方汇率,共同构成了一个“焦土化”的金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和企业主动寻求货币替代品,而兼具充足流动性与价值稳定性的美元稳定币,其可靠性远超现金或本地银行转账,已成为市场自发选择的“硬通货”。
这一现象并非委内瑞拉独有。自 2022 年全球通胀浪潮以来,包括阿根廷、尼日利亚、土耳其、巴西在内的多个主要经济体,均面临着严峻的本国货币贬值压力,从而催生了庞大的价值储存和支付避险需求。
委内瑞拉在全球加密货币采用方面排名第 18 位。 来源:Chainalysis
根据 Chainalysis 的数据,委内瑞拉的加密货币采用率已位列全球第 18 位。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是,在 2024 年,该国 47% 的一万美元以下小额交易是通过稳定币完成的,这使其成为按人均计算全球第九大加密采用国。这不再是小众行为,而是稳定币已深度嵌入其社会经济肌理的力证。
更重要的是,这种采用正从民间自发的“灰色”地带,逐步走向官方认可的“阳光”地带。在巴西,稳定币已被整合进其国家级的即时支付系统 PIX;在阿根廷,使用稳定币支付房屋租金等大额合同款项也已获得法律认可。这些案例标志着稳定币的采用,正在从“底层自发”向“顶层确认”的更高阶段演进。
美元稳定币: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战略支点
自《天才法案》为代表的监管框架清晰化以来,美元稳定币的增长轨迹呈现出指数级加速的态势,且其长期潜力远未触及天花板。这种爆发式增长,已不仅是市场行为,更与美国国家层面的战略利益形成了深度绑定。从宏观视角审视,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扩张,至少能为美国带来三大战略红利:
维护美元霸权:一种非对称的货币影响力延伸
在过去十年中,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的进程虽缓慢,却持续且有序地在推进,对美元的国际储备与结算地位构成了长期侵蚀。美元稳定币的崛起,为扭转这一局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对称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在前文所述的高通胀国家,美元稳定币的普及,本质上是在主权国家的金融体系之外,构建了一个平行的、以美元为锚的“数字美元化”经济层。它能够有效绕开这些国家的资本管制和脆弱的法定货币体系,让美元的价值主张直达终端用户。这不仅未动用任何传统的地缘政治或军事手段,却在事实上实现了对这些经济体的深度货币渗透,极大地拓展了“美元生态”(传统美元 + 数字美元)的实际覆盖范围,从而在新的维度上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缓解财政压力:为美国国债创造结构性需求
第二个战略支点,在于为美国日益沉重的政府财政提供支持,这一点至关重要。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其收益率水平,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关切点。从特朗普政府在处理关税争端时,对 10 年期国债利率波动的极度敏感反应中便可看出,国债市场是美国宏观经济的基石。
美元稳定币的发行机制,天然地为美国国债创造了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需求来源。尽管当前稳定币发行商的储备资产已大量配置于美国国债,但随着其总市值的进一步扩张,其作为“美债大买家”的份量将愈发举足轻重。花旗银行的分析模型预测,到 2030 年,稳定币市场的潜在长期规模可达 1.6 万亿美元。该模型进一步指出,其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 增量美债需求 ,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 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钞向数字形式的重新配置(约 2400 亿美元);2) 全球央行基础货币(M 0)的部分重新配置(约 1090 亿美元);以及 3) 外国持有的美元存款向稳定币的重新配置(约 2730 亿美元)。这股新增的购买力,将对稳定美国国债收益率、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巩固先发优势:主导数字资产时代的规则制定
最后,美国正全力确保其在全球加密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而美元稳定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抓手。监管风向从过去的压制转向如今的拥抱,这一 180 度的转变,清晰地暴露了其战略意图的演变。当决策层意识到无法彻底扼杀加密技术时,便迅速转向了“收编”与“利用”的策略,即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将这一新兴领域纳入自己的监管和经济版图之内。
这种策略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一场竞赛。所有积极为稳定币立法的国家和地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这条全新的金融科技赛道中,抢占有利位置并分享未来的红利。通过扶持美元稳定币,美国旨在确保未来全球数字经济的底层结算标准,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非美元稳定币的现状:结构性困境与战略必然性
市场格局的极端集中化
尽管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势头强劲,但一个健康的全球数字资产生态,理应呈现多法币并存的格局。然而,现实数据却揭示了一个极端失衡的画面:非美元稳定币的市场空间正被严重挤压。
按不同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市场占有率 来源:rwa.xyz
数据显示,这一板块经历了剧烈的萎缩。在市场发展初期的 2018 年,非美元稳定币曾占据 48.98% 的市场份额,与美元稳定币(51.02%)几乎分庭抗礼。然而时至今日,其总市场份额已坍缩至仅剩 0.18%。从绝对规模来看,非美元稳定币的总市值仅为 5.26 亿美元,其中欧元稳定币(4.56 亿美元)又占据了近 88.7% 的绝对主导地位。这表明,在美元之外,尚未有任何其他法币能够在稳定币赛道上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结构性风险:非美元区用户的“汇率税”
随着稳定币市场与真实世界经济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这种由美元稳定币构成的“单极体系”会给非美元区(尤其是同样处于低通胀环境的已开发经济体)的用户带来潜在的结构性风险。核心问题在于,他们被迫在参与全球加密经济的过程中,承担了本不必要的 外汇波动风险 。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用户路径来说明此问题:
假设一位身处东京的用户,在本地合规交易所 bitFlyer 上使用日元(JPY)购入了以太币(ETH)。当她希望将这些资产投入到全球性的 DeFi 协议(如在 Aave 上进行借贷,或在 Uniswap 上提供流动性)时,她会发现,这些主流协议的核心资金池几乎全部以美元稳定币(USDC、USDT 等)计价。
她在 bitFlyer 账户中的“日元余额”概念,无法被直接转移至链上世界。为了参与 DeFi,她必须持有一种链上的、代币化的稳定资产。在缺乏具备足够流动性和可组合性的日元稳定币的情况下,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将 ETH 兑换为美元稳定币。这一步操作,就使她的投资组合 凭空增加了一层 JPY/USD 的汇率敞口 。无论未来她是盈利还是亏损,最终换回日元时,都需要承受这一期间的汇率波动,这相当于被征收了一笔隐形的“汇率税”。
系统性风险与多元化的战略必要性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当前整个加密经济的流动性命脉几乎完全系于美元稳定币之上,这构成了潜在的、高度集中的系统性风险点。任何源于美国本土的极端监管、技术故障或货币政策冲击,都可能对全球市场造成灾难性影响。
因此,推动欧元、英镑、日元等多种高质量稳定币的发展,其意义远超市场竞争本身。它相当于为全球加密经济构建起一道“ 风险隔离墙 ”和一个“ 系统性备用方案 ”。一个多元化的多法币稳定币生态,可以有效对冲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货币、单一监管体系所带来的风险,提升整个系统的反脆弱性。
对于欧盟、日本这样的主要经济体而言,推动由本国金融体系监管、与本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 维护自身“数字时代货币主权”的延伸,是一项国家级的战略任务 。尽管目前非美元稳定币在规模和流动性上与美元稳定币相距甚远,但其存在的逻辑基础坚实,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接下来,我们将对主要的非美元稳定币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介绍。
欧元稳定币
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由美元绝对主导的背景下,欧元稳定币的演进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非美元货币如何在监管驱动下尝试突围的绝佳样本。
市场演进的两个阶段:从早期探索到监管驱动的加速
欧元稳定币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以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为分水岭的两个阶段:
- 早期探索阶段 (MiCA 法案前) :此阶段的标志性项目是于 2018 年推出的 STASIS Euro (EURS)。作为市场的先行者,EURS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增长缓慢的困境,其市值长期徘徊在数千万至一亿欧元区间。这反映了在缺乏明确监管框架和机构级需求的情况下,市场仅限于少数欧洲本土的加密爱好者,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 加速发展阶段 (MiCA 法案推动下) :MiCA 法案的提出与逐步落地,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根本性催化剂。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法律确定性,从而吸引了行业巨头的正式入场。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USDC 发行方) 和 Tether (USDT 发行方) 分别推出了 Euro Coin (EURC) 和 Euro Tether (EURT)。特别是 Circle,随着 MiCA 的临近,在 2023-2024 年期间开始积极推进其多链部署战略,将 EURC 扩展至以太坊、Solana、Avalanche 等多个主流公链。
这一战略转型的成果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在 2023 年至 2025 年 10 月期间,欧元稳定币总市值经历了高速增长,目前已达到 4.56 亿美元。其中, 由 Circle 的 EURC 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其市值在 2025 年内实现了 155% 的涨幅,从年初的 1.17 亿美元增长至 2.98 亿美元 。尽管绝对值与美元稳定币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但其增长率显示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市场接受度评估:基础设施已备,网络效应不足
- 交易所与 DeFi 集成 :欧元稳定币已完成基础的设施铺设。Coinbase、Kraken、Binance 等所有一线交易所均已上线 EURC 或 EURT,并提供了与主流加密资产的交易对。同时,Aave、Uniswap、Curve 等头部 DeFi 协议也已完成集成。尤其在 Curve 这类为稳定币兑换优化的协议中,欧元稳定币池的流动性规模正在稳步提升。
- 潜力应用场景 :在支付和汇款领域,部分 Web 3 支付应用和金融科技公司已开始小范围试点,利用欧元稳定币进行欧元区内的即时结算和跨境支付。
- 核心障碍——认知差距 :尽管基础设施初步完备,但欧元稳定币面临着巨大的“ 认知差距 ”和“ 网络效应赤字 ”。在全球绝大多数加密用户的心智模型中,“稳定币”这一概念几乎与“美元稳定币”划等号,这使得欧元稳定币在获取新用户和流动性方面阻力重重。
未来发展的双重困境
- 来自官方数字欧元 (CBDC) 的潜在竞争 :欧洲央行 (ECB) 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欧元的研究与开发。一旦由央行直接发行的、无信用风险的数字欧元面世,将对私营机构发行的欧元稳定币构成直接的、非对称的竞争。届时,数字欧元极有可能在监管地位和应用场景上获得压倒性优势,从而挤压私营稳定币的生存空间。
- 利率差异带来的商业模式挑战 :这是一个更根本的经济层面的制约。稳定币发行商的核心利润,来源于其储备资产(主要是短期国债)的利息收入。从历史上看,欧元区的利率长期低于美国。这意味着,在同等规模下, 发行欧元稳定币的盈利能力内生性地弱于发行美元稳定币 。这种盈利能力的差异,直接限制了发行方通过收益共享、流动性激励等手段来推动 DeFi 协议集成和用户采用的能力,形成了一种阻碍其冷启动和规模扩张的负向循环。
澳元稳定币
澳元稳定币市场呈现出与欧元区截然不同的发展范式。尽管其公开总市值约 2000 万美元,在全球非美元稳定币中位居第二,但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 由传统银行机构而非加密原生公司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探索 。
市场主导力量:传统银行的入局
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稳定币项目,源自该国“四大银行”中的两家巨头——澳新银行 (ANZ) 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 (NAB),它们分别推出了 A$DC 和 AUDN。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它标志着主流金融体系对稳定币技术潜在价值的直接认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由银行发行的稳定币,目前仍主要停留在机构间结算和内部试点的阶段,尚未大规模向公众开放。
面向零售和加密交易市场的澳元稳定币供给,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公司填补,其中的代表是 AUDD。
AUDD (by Novatti)
- 发行方背景 :Novatti 是一家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SX) 上市的持牌支付服务商,具备合规与金融科技双重背景。
- 目标客群 :其定位清晰,主要服务于三类用户:加密货币交易者、有澳元跨境汇款需求的个人或企业,以及 Web 3 应用开发者。
- 技术路径 :AUDD 选择了在 Stellar、Ripple、Algorand 等以支付效率见长的公链上发行,而非以太坊,这反映了其侧重于支付与结算的战略考量。
- 市场地位 :目前,AUDD 是零售用户最容易获取和使用的澳元稳定币。
核心发展困境:监管与官方 CBDC 的双重不确定性
- 监管框架的缺位 :与欧盟已全面实施 MiCA 法案不同,截至 2025 年 10 月,澳大利亚尚未出台针对稳定币的全面、清晰的法律框架。这种 监管的滞后性 构成了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便是像 ANZ 和 NAB 这样实力雄厚的银行,其探索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无法在监管定义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大规模向公众推广产品。这极大地限制了整个澳元稳定币生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 来自官方数字澳元 (CBDC) 的潜在竞争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RBA) 对发行官方 CBDC 的研究一直持积极态度,并且已于近期成功完成了相关试点项目。这一进展为市场带来了第二个层面的不确定性。如果 RBA 未来决定正式发行数字澳元,作为由央行直接负债的、不存在任何信用风险的“终极无风险资产”,它将与商业银行或私营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届时,两者是互补共存还是替代竞争,其长期市场格局尚不明朗。
韩元稳定币
韩国市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悖论:作为一个对加密资产接受度极高的国家,其内部却缺乏稳定币生长的“土壤”。这与高通胀国家由民间自下而上推动采用的路径截然相反,其根本原因在于,韩国高度发达的金融科技(FinTech)和即时支付系统,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 从而削弱了稳定币作为支付替代方案的“内生性动力” 。
因此,韩元稳定币若想获得市场采用,唯一可行的路径是“ 自上而下 ”的、由大型机构主导的战略性推动。这可能包括以下几种场景:
- 由政府或 Naver、Kakao 等科技巨头主导,将其无缝嵌入现有的支付或汇款后端。
- 由主流交易所推动,以韩元稳定币替代实体韩元作为核心交易媒介。
- 由平台方推出基于稳定币的创新激励或小额支付功能。
然而,在这些场景得以实现之前,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障碍。
发展的核心困境:立法真空与企业谨慎
当前最主要的瓶颈是 立法的严重滞后 。尽管韩国国会已积压了五项相关法案,但立法进程极为缓慢。根据当前(2025 年 10 月)的进度预测,即便金融服务委员会(FSC)能够按时提交政府方案,相关法律最早也要到 2027 年初才能正式生效。在此之前,任何企业都无法在法律框架内合法地、规模化地开展稳定币业务。
这种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韩国企业界的分化与普遍的谨慎态度:
- 小型企业 :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愿,但其活动更多是为了公关效应和市场发声,普遍缺乏规模化运营稳定币业务所需的资本、合规与技术能力。
- 大型企业 (财阀) :则普遍采取了极度审慎的“持币观望”策略。其核心考量有二:一是法律风险过高;二是它们评估认为,在高度内卷的国内市场,转向区块链技术所能带来的实际商业回报,尚不足以吸引其投入巨额资源。
目前,围绕韩元稳定币的所有活动,基本都停留在理论讨论和商标申请的表层阶段。
四大结构性障碍
综上所述,韩元稳定币面临的困境可归结为四个互相关联的结构性障碍:
- 技术路线之争:私有链 vs. 公有链 韩国央行与 FSC 等监管机构,出于风险可控性的首要考量,强烈倾向于在一条“韩国特色的定制私有链”上进行稳定币的首次发行。然而,这一构想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令人失望的”。它不仅违背了区块链开放、无需许可和可互操作的核心价值,更有可能导致韩国金融系统被多个互不联通的私有网络进一步割裂,形成一个个低效的“围墙花园”。
- 储备资产市场的双重制约:匮乏与低收益 稳定币的商业模式根基在于储备资产。而韩国在此面临双重难题:首先,其国内金融市场 缺乏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 ,这使得稳定币最理想、最安全的储备资产类别缺失。其次,即便是备选的货币稳定债券等资产,其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稳定币发行。更致命的是,韩国债券市场约 2%的收益率,远低于美国约 4%的水平,这 极大地削弱了发行方运营稳定币业务的盈利动力 ,使其在商业上缺乏吸引力。
- 对公链监管的技术性误解 韩国政府普遍持有的“公链风险过高,难以监管”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技术的误解。事实上,通过设计完善的智能合约,完全可以在开放的公链上实现对用户身份认证(KYC)和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与合规控制。
- 愿景与紧迫感的集体缺失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从政府、金融机构到大型企业,没有任何一个关键参与方对韩元稳定币的未来,提出过一个清晰的目标、一份具体的方案。整个市场陷入了一种“集体等待”的战略性停滞。然而,全球区块链金融的演进不会等待任何一个迟到者。如果韩国等到 2027 年才在一个封闭的私有链上推出其稳定币,届时将发现自己已远远落后于世界。
港元稳定币
香港的稳定币发展路径,呈现出一幅由清晰本地法规、积极市场参与以及来自内地审慎监管力量三方博弈所构成的复杂图景。当前,香港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市场在经历初期过热后,正进入一个“局部降温”与结构性分化的新阶段。
尽管市场出现波动,香港的官方立场依然坚定。财库局局长许正宇已公开表示,合规稳定币的牌照申请工作正按既定框架推进,首批牌照预计将遵循原定时间表,于 2026 年初批出。
香港的积极布局与市场的初期过热
香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虚拟资产中心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为此,港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且节奏清晰的措施:
- 2024 年 3 月 :启动稳定币发行人“沙盒”,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受监管的测试环境。
- 2025 年 8 月 1 日 :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为全球树立了首个全面、清晰的稳定币监管法律框架。
这一领先的监管确定性,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热情,吸引了超过 77 家企业表达申请意向,一度使该赛道呈现出“过度火热”的态势。然而,其中大量中资背景金融机构“一哄而上”的局面,引发了内地监管机构的审慎关注。
内地监管的审慎介入
内地监管机构近期对相关中资机构进行的“窗口指导”,其核心关切并非扼杀创新,而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 风险隔离 :确保香港虚拟资产业务的潜在风险,不会通过股权关系传导回内地规模庞大且受严格监管的母公司金融体系。
- 资本管制 :严防内地资金通过非合规渠道,借道涌入香港的虚拟资产市场。
- 市场秩序 :要求中资机构保持低调,避免过度宣传或制造舆论热点,以防止市场出现非理性过热。
这种“ 香港的全球雄心 ”与“ 内地的金融审慎 ”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当前港元稳定币市场动态的核心背景。
市场现状:局部降温、预期放缓、结构分化
内地监管的介入,已对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现状可概括如下:
- 首批退出者出现 :在 9 月 30 日的正式申请截止日期前,包括国泰君安国际在内的至少四家中资背景金融机构,已公开宣布退出稳定币牌照申请或暂缓了 RWA 相关业务。市场预期,部分原本积极的中资银行(如中银香港)也可能推迟其申请进程。
- 策略转向“可做而不可说” :内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并非全面禁止,而是要求“保持低调”。这迫使中资机构的策略从前期的高调进军,转为更为谨慎的内部研究和悄然布局。
- 市场结构分化 :本轮“降温”是 局部 且 非对称 的。受影响的主体高度集中于中资背景的机构。与此同时,香港本地及其他国际性金融机构,仍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有序地推进其虚拟资产业务。
- 发牌节奏预期 :市场普遍预计,首批发牌将遵循类似 VASP 交易所牌照的审慎节奏,即在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仅发放极少数(可能仅一至两家)牌照,后续再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逐步放开。
港元稳定币面临的战略困境
- 内地监管影响下的不确定性 :这是当前最核心的困境。中资机构是香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集体“暂缓”或“低调”,无疑将影响港元稳定币在发行初期的市场规模、流动性深度和应用场景广度。香港当局需要在推动市场开放和回应内地监管关切之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动态平衡。
- 发展节奏与全球竞争的矛盾 :相较于美国市场的“全面升温”,香港在内地影响下采取了更为“克制和审慎”的发展步伐。这种稳妥的节奏,虽然有助于风险控制,但也使其在全球金融创新竞赛中,面临着错失时间窗口、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风险。
- 风险与红利的权衡 :内地监管的介入,实质上是迫使中资机构重新评估作为“首批入局者”的风险收益比。虽然先行者能享受最大的政策红利和先发优势,但也必须承担最高昂的市场和合规试错成本。
日元稳定币
日本的稳定币发展路径,是在其独特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由政府自上而下、精心设计的一场金融基础设施革新。其核心驱动力并非来自民间的投机需求,而是源于解决国家长期面临的“低利率、低增长、通缩压力”等结构性经济困境的迫切需要。稳定币在此被寄予厚望,被视为一种能够提升金融效率、活化资本流动,并为疲软的国内支付体系和流动性不足的国债市场注入新动力的政策工具。
为此,日本政府通过《改正资金决济法》等一系列立法,构建了一套堪称全球最严谨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其战略意图极其清晰: 将稳定币从纯粹的“加密资产”,改造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金融基础设施” 。
从理论到实践:首个合规产品的落地
当前,日本稳定币市场已正式从“理论准备期”迈入了“商业实践期”。
- 标志性事件 :金融科技初创企业 JPYC Inc. 已获得监管批准,将于 2025 年秋季发行首个完全合规的日元稳定币“JPYC”。
- 关键合作模式 :此次发行揭示了日本市场的准入模式—— “初创公司(JPYC Inc.)的技术创新 + 巨头平台(三菱 UFJ 信托银行的 Progmat Coin)的合规基础设施” 。这表明,监管对创新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必须将创新锚定在持牌金融机构的强合规框架之内。
- 技术路径与商业雄心 :“JPYC” 计划在以太坊、Avalanche 等多个主流公链上发行,体现了其在合规前提下对开放性和可组合性的追求。其设定的“三年内发行 1 万亿日元”的目标,以及吸引了 Circle 等国际巨头的 A 轮投资,都彰显了其抢占市场的巨大决心。
JPYC 的定位并非要取代法定货币,而是作为“ 链上日元 ”,成为将日元的功能与价值无缝延伸至全球数字经济的桥梁。
核心应用场景
- 国际汇款与企业结算 :为留学生、跨境电商等提供近乎实时、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并利用智能合约简化企业间的 B 2 B 支付流程及跨境资金管理。
- 构建本土 Web 3 生态 :作为日元计价的链上“原生流动性载体”,为日本庞大的游戏、NFT 等 Web 3 应用提供稳定的价值媒介,构筑其底层金融基础设施。
多层次的国家战略意图
日元稳定币的推出,承载着日本多层次的战略考量:
- 防御性战略:争夺数字货币主权 这是最核心的举措。通过推出合规的日元稳定币,旨在打破美元稳定币在数字世界的垄断地位,为日本的跨境贸易与国际结算提供一个非美元的选项,从而降低对 SWIFT 等传统体系的依赖。
- 经济性战略:激活国债市场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精妙设计。通过规定将储备资产大量配置于日本国债(JGBs),不仅能为长期需求不足的国债市场创造一个新的、结构性的买家,有助于压低政府的融资成本;在更远的未来,央行甚至可能通过调节稳定币的储备要求,将其作为一种调节市场流动性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 发展性战略: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升级 JPYC 的获批,将在日本保守的金融体系内起到“鲶鱼效应”,激活索尼、瑞穗等本土巨头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内支付体系的现代化,并以一种高度合规的方式,将日本金融体系安全地接入全球 Web 3 生态,避免其在下一轮数字金融浪潮中掉队。
挑战与“日本模式”的示范效应
- 商业模式挑战 :在零利率环境下,传统依靠储备资产利息的盈利模式完全失效。这要求发行方必须迅速实现极大的发行规模,通过“薄利多销”的规模经济来维持运营。
- 极致的风险防控框架 :
- 法律定性 :将稳定币严格定义为“电子支付工具”,从根本上剥离其投机属性。
- 主体限定 :发行方仅限于银行、信托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
- 独特的“资产补足条款” :强制要求发行方在储备资产贬值时,必须用自有资本补足差额。这是欧美监管中都未见的强力约束,极大地保障了用户资产安全。
- 强制的反洗钱/KYC 审查 。
综上所述,日本所开创的这种“信托型”、“强监管”、“半中心化”的稳定币模式,在安全性和合规性上做到了极致。它为同样注重金融稳定的香港、韩国等亚洲其他经济体,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并有可能引领整个东亚地区,在“合规稳定币”的道路上形成新的监管共识。
关于 Movemaker
Movemaker 是由 Aptos 基金会授权,经 Ankaa 和 BlockBooster 联合发起的首个官方社区组织,专注于推动 Aptos 华语区生态的建设与发展。作为 Aptos 在华语区的官方代表,Movemaker 致力于通过连接开发者、用户、资本及众多生态合作伙伴,打造一个多元、开放、繁荣的 Aptos 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
本文/博客仅供参考,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 Movemaker 的立场。本文无意提供:(i) 投资建议或投资推荐;(ii) 购买、出售或持有数字资产的要约或招揽;或 (iii) 财务、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持有数字资产,包括稳定币和 NFT,风险极高,价格波动较大,甚至可能变得一文不值。您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如有具体情况方面的问题,请咨询您的法律、税务或投资顾问。本文中提供的信息(包括市场数据和统计信息,若有)仅供一般参考。在编写这些数据和图表时已尽合理注意,但对其中所表达的任何事实性错误或遗漏概不负责。
PayDax’s Unique Lending and Earn Features Make it the Best Presale to Buy Now
The post PayDax’s Unique Lending and Earn Features Make it the Best Presale to Buy Now appeared firs...
XRP Bullish Symphony: Price And RSI Align For A Run Toward $4
XRP is showing signs of a powerful bullish resurgence as both price action and momentum indicators m...
TrustyFi Joins Forces with R Games to Transform the Future of GameFi Transparency
TrustyFi and R Games collectively bringing verified transparency, on-chain reviews, and trusted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