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错位:交易者难逃「敢死队」困局?
原文作者:@0xuberM
原文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编者按: 本文从激励机制切入,剖析 Launchpad、创作者与交易者的生存现状,并指出,Launchpad 以交易量为核心、创作者缺乏托价动力、交易者沦为「敢死队」,形成恶性循环。当前仅 VC 与内部人士有动力推高代币价格,普通交易者陷入困境。文章客观呈现市场现状,虽未给出解决方案,但为理解加密市场运作逻辑提供了重要视角。以下是编译内容: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世界运转的核心动力。若想让某人做某事,只需构建一个环境或场景,让其在完成这件事时能获得回报 —— 这是人性的基本规律。
但目前, 链上代币(尤其是通过 Launchpad 发行的代币)缺乏推动价格上涨的激励机制,这一问题亟待关注。
Launchpad 的运作逻辑
昨天我曾用讽刺的语气发过一条相关推文,现在想郑重强调一点:代币发行平台(Launchpad)并没有动力去抬高任何特定代币的价格,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点我们稍后再谈)。
这类平台的运作模式本质上和赌场类似,对它们而言,唯一重要的指标就是「交易量」。
这也正是「无需许可发行」和「绑定曲线」(一种通过算法调节资产供需与价格关系的机制)如今能成为主流的核心原因 —— 就像赌场会不断推出彩票玩法一样,平台也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投机机会,通过让少数人「中头奖」,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那么,代币发行平台是如何盈利的?
其实很简单:它们只需「存在」就能获得收益。一方面,为普通人提供无需许可的代币发行渠道;另一方面,通过绑定曲线为投资者提供投机工具。若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平台就必须争夺市场份额,而常用的手段有两种:
- 开展营销活动:要么散布竞争对手的负面消息(FUD),要么强调自身「差异化」,即便实际业务与对手并无本质区别;
- 推动部分代币涨价:这被视为「最佳营销方式」,能快速吸引用户关注。
我观察到一个规律: 代币发行平台及其团队,只会在两种情况下全力争夺市场份额:一是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走,需要重新夺回时;二是想刻意打压竞争对手、破坏其声誉时。
有趣的是,每当这两种情况发生,平台上总会有少数代币开始涨价,甚至达到较高估值。它们会先放慢大规模代币发行的节奏,用「绿色 K 线」(象征价格上涨)和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入场;等用户坚信「在这里能赚钱」时,再重新启动大规模代币部署,大幅提升交易量 —— 这一切并非批判,只是客观观察。
说实话,如果我是代币发行平台的团队成员,或许也会采用同样的策略。毕竟平台本质是商业机构,而商业的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盈利。
创作者的行为倾向
和代币发行平台一样,创作者(比如主播)也没有动力去抬高自己发行的代币价格 。目前创作者的收益机制,与「无需许可发行」模式高度相似 —— 这种模式对创作者的利好,就像它对「频繁发行代币的人」的利好一样直接。
你可能经常听到创作者说:「大家看,我开着摄像头就能赚这么多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创作者加入,而更多创作者意味着更多代币发行,进而产生更多投机机会。
对创作者而言,盈利逻辑同样简单:只需「存在」—— 打开摄像头、发行一个可供投机的代币,就能获得收益。当然,若想赚大钱,确实需要长期坚持,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能长期成功。
毕竟在加密货币领域,用户注意力转瞬即逝,长期成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下,创作者很容易产生「短期捞一笔就走」的想法,这其实是激励机制下的必然结果。
交易者:加密市场的「战壕」与「敢死队」
那我们交易者呢?我们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又被驱动着做什么?
答案很残酷:我们被激励着「互相倾轧」 。毕竟,加密市场的「战壕」本就是由我们挖出来的(这一点千万别忘)。而「战壕」和「敢死队」这两个词的含义也很明确 —— 你我这样的普通交易者,本质上就是「可牺牲的炮灰」,是站在市场最前线的士兵。
由于没有任何一方有动力让某类资产的价格长期上涨,我们只能用更残酷的方式参与这场「游戏」。这里没有「玩家对战环境(PVE)」,只有互相竞争、互相收割。
正因代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激进手段提升盈利概率,比如用多个钱包提前锁定某代币 10% 的供应量(即「多钱包预质押」)。 在这个市场里,「入场时机」至关重要 —— 你必须足够早,否则很可能成为别人的「退出流动性」,被无情收割。
或许你会问: 交易者要怎样才能盈利?答案是:我们必须比其他人付出更多。 不像代币发行平台和创作者那样「轻松获利」,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积累行业影响力、培养判断力、拓展人脉,还要实时掌握多领域的信息 —— 只有做到这些,才有机会在市场中赚钱。
即便遇到短期内大幅上涨的代币(比如最近的一些 CCM 代币),我们也不会有长期持有的动力,因为新的「投机机会」(就像新彩票)很快就会出现。这个市场的「机器」,必须不断产出「彩票」才能维持运转。
而每一次新机会的出现,背后都伴随着大量交易者的亏损,就像现实中的战壕里堆满了牺牲者的尸体。举个例子:每有一个通过 Axiom 平台盈利的账户,就有几百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亏到清零。
听起来我像是在抱怨,但我自己也是这场「游戏」的参与者,所以往好里说,我或许算是个「伪君子」。
现在的我有三种想法:或许应该「适应」当前的市场规则?或许应该彻底退出这场游戏?(可惜我不是会轻易放弃的人)或许应该去探索其他领域?(其实我已经在这么做了)
市场循环与解决方案的思考
这场「游戏」会永远这样下去吗?我认为不会。历史一次次证明,这种恶性循环终将以一种方式结束:赢家持续获利,输家不断被淘汰;直到某个节点,市场再也没有新的「输家」,曾经的赢家就会变成新的输家。
而当所有人都疲惫不堪、选择退出时,那些代币发行平台又会重新出现,推出几张「高级新彩票」,再次吸引大家入场 —— 这就像「蛇吞尾」,形成一个无法打破的闭环。
说到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最近表现好的代币,几乎都不是通过绑定曲线发行的,反而都是那些「大量代币被内部人士锁定」的项目 —— 我们甚至戏称这种情况为「违规操作」。
为什么会这样? 核心还是在于激励机制 。目前在加密货币领域, 唯一有动力让代币长期涨价的,只有风投(VC)团队和项目内部人员 —— 因为只有代币价格长期上涨,他们才能在代币解锁时以更高估值卖出,获得巨额利润。
更讽刺的是:目前在市场中「大获全胜」的交易者,恰恰是那些购买「风投打包的劣质资产」的人 —— 而这原本是绑定曲线模式想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确定。但有一点很明确:如果一个项目团队想让自己的代币成功,就不能冒险通过绑定曲线发行 —— 否则很可能出现「某个 17 岁的年轻人用 Axiom 多钱包抢占 10% 代币供应量」的情况。
作为一名链上交易者,我更清楚: 现在参与这场「游戏」的「预期收益(EV)」正变得越来越低。无论如何,市场必须做出改变,激励机制必须调整 —— 否则这个循环只会不断重复。
我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些初步想法,也不确定这些想法在实际中是否可行。我不怪任何人造成了当前的局面,这只是现有激励机制下的必然结果。除非有某个机构或模式能彻底打破当前格局,否则激励机制很难发生实质性变化。
我只是一名活跃的交易者,也是代币发行平台的用户。写下这些想法,希望平台团队能看到(虽然每次经历这个循环,我的希望都会减少一分,我想其他人或许也有同感)。
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各为己。在市场真正改变之前(如果真的会改变的话),祝所有「敢死队」好运 —— 愿更有经验、更专业的「士兵」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
Plume Welcomes Privacy L3 Nightfall to Advance Institutional RWA Tokenization
New York, United States, 19th September 2025, Chainwire...
Polygon Hit by Bug, DOGE Runs on ETF Momentum, BlockDAG Shines With Almost $410M Presale Surge!
Polygon bug hits POL, DOGE rises on ETF buzz, while BlockDAG presale surges to $410M with 26.3B coin...
Best Crypto To Buy Today: Litecoin Targets $130, Toncoin Holds $3.18 And Presale Leader BullZilla Attracts More Investors
Discover the best crypto to buy today with Bullzilla, Litecoin, and Toncoin offering huge growth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