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集體焦慮的半導體關稅:美國「232條款」是什麼?
美國對台貿易關稅在1日公布為20%,但科技業等著之後「232條款」調查公布後,可能另徵的半導體稅,才是真正決定是否割肉出血的稅額。
(前情提要:
美國課台灣 20% 關稅高於日韓!賴清德強調為暫時性,台股下跌產業壓力與談判前景解析
)
(背景補充:
美國伸手進離境交易所:納稅人須申報「海外帳戶加密資產」
)
本文目錄
在 新竹的台積電總部,到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電子五哥董事會裡,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等著一份即將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報告。這份報告的內容,可能會引發一場顛覆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地震,而震央,正是台灣。
為什麼美國初步公布台灣關稅 20%,科技業卻在等待「232條款」?這俗稱半導體稅的條款源頭,是一部已有六十年歷史的美國貿易法案,其名為《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 。這條看似陳舊的法律,為何會成為台灣最重要產業,到全球科技業最忌憚的黑天鵝。
232條款:美國總統的貿易武器
要理解232條款的威力,可以將它想像成美國總統在貿易武器庫中,一把塵封已久、卻威力驚人的「家傳寶刀」。這把刀源自美俄冷戰時期,賦予總統獨特的權力:只要認定某項進口產品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總統就能繞過國會冗長的立法程序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框架,單方面迅速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例如加徵關稅或實施配額 。
這把刀的開鋒流程既快速又強勢,調查可由業界申請、政府部門要求,或由商務部長自行啟動 。一旦啟動,商務部必須在270天內完成調查並向總統提交報告;總統接著有90天時間決定是否採納建議並採取行動 。這條「270+90天」的時限,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232條款最核心的力量,在於美國國家安全可以無限擴張定義 。最初,它的立法精神是為了確保美國國防工業所需,例如坦克、飛機的原料供應無虞。然而,近年來其定義已被大幅拓寬,涵蓋了「國家經濟福祉」 ,甚至保護國內產業免於外國不公平競爭 。
這意味著,232條款實質上成了一張地緣政治的空白支票。美國可以將任何對外國供應鏈的經濟依賴,重新包裝成「國家安全威脅」。這使得美國能避開WTO曠日廢時的爭端解決機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取得貿易談判的絕對主導權 。現在,這把刀指著台灣的半導體業。
用鋼鐵寫下的歷史
2018年,當時的川普政府動用232條款,對進口鋼鐵和鋁材分別課徵25%和10%的關稅,讓這條法案從晦澀的法律文本一躍成為全球頭條新聞 。這起事件為我們提供了兩個關鍵教訓:
第一, 豁免是政治籌碼,而非永久護身符 。起初,加拿大、墨西哥、歐盟等重要盟友獲得了關稅豁免 。然而,這些豁免最終被取消或轉為限制性配額 。這證明了外交關係和盟友身份,並不能保證在232條款下獲得永久免疫。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警示: 即使台積電在美國進行了鉅額投資 ,任何豁免都將是談判的結果,而且可能是暫時的。
第二, 關稅範圍會擴張 。鋼鋁關稅最初只針對原材料,但後來擴大到使用這些材料的「衍生性產品」,例如鋼釘和鋁線 。這個先例至關重要,因為它為當前半導體調查的潛在範圍埋下了伏筆。
鋼鋁關稅的經濟後果是一把雙面刃。它雖然保護了美國本土的鋼鐵廠,卻嚴重傷害了下游使用鋼鋁的產業,如汽車、營建,甚至飲料罐製造商 。
為何半導體成為新戰場?
2025年4月1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啟動了對半導體及相關產品的232調查 。這次調查的範圍之廣,前所未見。它不僅涵蓋了從成熟製程到先進製程的各類晶片,還包括了半導體製造設備(SME),以及最關鍵的,含有半導體的「衍生性產品」 。
美國商務部向公眾徵求意見的文件,顯示了華盛頓最擔心的問題 :
- 供應鏈過度集中 :報告明確點出「美國半導體進口集中於少數製造設施」,這無疑是直接指向台灣的台積電。
- 外國政府補貼 :「外國政府補貼和掠奪性貿易行為的影響」,這主要針對中國的產業政策。
- 供應鏈武器化 :「外國將其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控制武器化的潛力」。
這其中,「衍生性產品」條款,是為台灣整個科技生態系埋下的一顆隱藏地雷。根據國發會的分析, 這可能波及到伺服器、顯示卡、網路交換器等台灣出口大宗 。
這意味著,232調查的衝擊將遠遠超出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廠,而是可能威脅到廣達、緯創、鴻海等整個電子代工與品牌產業鏈。這條款原本瞄準晶片,卻能變成轟擊台灣近七成輸美產品的巨砲。
猜測:台灣關稅三種劇本
面對即將揭曉的223條款調查結果,台灣科技業可能面臨三種截然不同的劇本。
表1:台灣對美出口曝險於232調查之下的產品結構
最壞情況,全面課徵高關稅 (25%至50%)
在此情境下,美國對所有來源的半導體及相關產品,實施無差別高關稅。這對台灣將是毀滅性打擊,將直接侵蝕企業利潤,迫使廠商在「自行吸收成本」與「轉嫁給蘋果、輝達等美國客戶」之間做出痛苦抉擇,最終削弱台灣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
鎖定成熟製程
這是一個更為精巧的策略。美國可能對28奈米及以上的成熟製程晶片課徵高關稅,同時給予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豁免或較低稅率。
這個劇本的背後,反映了美國的雙重目標: 既要反制中國,又要管控對台灣的依賴 。美國深知,在先進製程領域,台灣(特別是台積電)的地位無可取代,是驅動美國AI和高算力產業的心臟 。與此同時,美國也對中國在成熟製程領域的快速擴張和國家補貼感到憂慮,因為這類晶片廣泛用在汽車、工業和國防領域 。
因此,透過精準打擊成熟製程,美國可以一方面遏制其眼中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另一方面確保自身最關鍵的先進技術供應鏈不受干擾。
在這個劇本裡,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業務或可倖免,但聯電、力積電等以成熟製程為主的台灣廠商,將面臨巨大壓力。
談判交易,以威脅換取讓步
在這個最可能發生的劇本中,232條款的威脅成為美國最強大的談判槓桿,最終結果不是單純的關稅,而是一份複雜的協議。台灣的籌碼非常清晰:
- 技術的不可替代性 :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尤其是在先進製程領域,擁有壓倒性的市佔率。
- 在美投資的誠意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鉅額投資,是對美國產業政策的具體響應。也可能在不可透露的台美貿易談判內,已經簽署了對美投資的細項。
- 戰略夥伴的價值 :台灣在配合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上,展現了高度的戰略一致。
談判的結果可能是「關稅配額」(TRQ),即在一定額度內免稅或低稅率,超出部分課徵高關稅;也可能是一個較低的協商稅率(部分學者預估為15%至20%),或是與更多投資承諾掛鉤的豁免條款。
表2: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預測 (2025年)
註:先進製程市場份額為預估值。
結論:台灣在鋼索上起舞
232條款調查遠不止是一場貿易爭端,它是美國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強力工具,其終極目標是 控制供應鏈,而非僅僅是課徵關稅 。從《晶片法案》到232調查,華盛頓的所有動作都指向:降低對單一地理位置進口戰略物資(台灣)的依賴,並建立一個排除中國、更具韌性的「國防外包」體系 。
對台灣而言,就像大象在鋼索上跳舞,兩頭分別是高關稅與經濟衝擊的深淵,另一邊是被迫分散佈局(晶片強迫外移)而可能喪失群聚優勢。台灣產業最甜的甜頭,現在要苦著臉吃下。
?相關報導?
台積電聯手Marvell開無雙,「2奈米+矽光子」計畫吞ASIC晶片全球佔有率
特斯拉超級電腦晶片 Dojo 2 能顛覆 AI 算力競賽?馬斯克:不排除之後外租算力
美國晶片圍堵出重拳!WSJ:三星、台積電在中國技術豁免取消,美系設備股搶先示警
Cold Wallet, XRP, SEI, Solana, and Kaspa Among Top Trending Crypto to Buy
See the top trending crypto to buy for 2025. Cold Wallet leads with $270M acquisition and utility gr...
SEC Extends Deadlines on Grayscale and Solana ETF Filings as Regulatory Review Continues
The SEC delays decisions on Grayscale, Truth Social, and Bitwise crypto ETFs, extending reviews thro...
Bitcoin Analyst Builds BTC’s Bullish Case After Binance Volume Spike, Fed Liquidity Surge
The price of Bitcoin started the weekend—and the new month—in the worst possible way after fallin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