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MEX 研究:一文论述比特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博弈
来源: Bitcoin Versus The IMF
整理 & 编译:LenaXin,ChainCatcher
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5 年 3 月发布的萨尔瓦多国别报告中长达 111 页的 “ 中期贷款安排下的政策 ” 部分正在通过词云生成器生成
在比特币问世数年前的 2004 年,作家 John Perkins 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这部半自传体作品记录了 Perkins 作为 “ 经济杀手 ” 的职业生涯 ——他游走于新兴市场国家,说服当地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这些贷款往往附带苛刻条件,并采用极具争议的手段。 Perkins 将这类经济代理人形象地称为 “ 豺狼 ” 。
对希望理解比特币诞生的经济自由主义背景及其潜在使命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堪称必读经典。 Perkins 的揭露性叙述,为早期比特币支持者提供了理解这一新兴货币体系价值的重要视角。与众多比特币社群成员一样,我们基于此类著作的认知,对 IMF 持审慎态度。总体而言,比特币支持者不仅质疑中央银行体系,对 IMF 、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等跨国金融机构更是保持警惕。相应地, IMF 体系内人士对比特币的抵触也不难理解。
2011 年 5 月,在比特币面世数年后,时任 IMF 总裁 Dominique Strauss-Kahn ( DSK )在纽约被控性侵酒店女服务员。这位原本有望角逐法国总统的政治人物,其涉案对象恰是来自几内亚的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几内亚当时仍拖欠 IMF 高达 4.72 亿美元贷款,这笔债务相当于该国 GDP ( 300 亿加元)的显著比重。
许多熟悉 John Perkins 著作的读者,包括部分比特币持有者,立即将这起性侵指控与 IMF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掠夺本质联系起来。从受害者的双重遭遇看:她既因祖国承受 IMF 的经济压力而被迫移民,又直接成为该组织掌权者的侵害对象。尽管性侵案当年引发广泛报道,但主流媒体却普遍忽略了这一极具黑色讽刺意味的关联性,在报道中仍对 IMF 保持着一贯的尊重姿态。
DSK 随后辞职,由现任欧洲央行行长 Christine Lagarde 接任 IMF 总裁一职。值得注意的是, Lagarde 本人曾有犯罪记录,并多次对比特币持负面立场。 2025 年 1 月,她曾出手阻止捷克共和国将比特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
拉加德采:我相信……比特币不会进入总理事会任何一家中央银行的储备
Lagarde 的欧洲央行行长任期将于 2027 年结束,目前已有传闻称她可能接替 Klaus Schwab ,出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若成真,这将是 Lagarde 第二次接掌因性侵丑闻而空缺的国际经济组织最高职位。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向 86 个国家(其中多数为相对贫穷的国家)发放了 1730 亿美元的未偿还贷款。通过其特别提款权( SDR )系统,该组织具备发放高达 1 万亿美元贷款的潜在能力。 SDR 作为一种 “ 全球储备资产 ” ,其价值与一篮子国家货币挂钩,本质上是通过债务机制凭空创造的金融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IMF 拥有 191 个成员国,但投票权分配严重向欧美国家倾斜。美国独享 16.49% 的投票权(这一比例使其对需要 85% 多数票批准的新贷款项目拥有实际否决权),而多数欧洲大国的投票权维持在 3% 至 5% 之间。相比之下,中国在 IMF 的投票权仅为 6.1% ——这一比例是在经过投票权改革后才获得的,此前中国的投票权甚至与比利时相当。
IMF 长期保持着由欧洲人担任总裁、美国人执掌世界银行的传统人事安排,这种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凸显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权力失衡问题。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截至 2022 年)
过去 15 年间(自 DSK 事件以来,我们并非暗示其存在因果关系), IMF 和世界银行的相对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其贷款余额仅实现温和增长。在此期间,中国已崛起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融资方。这一转变对较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构成利好——既增强了它们的议价能力,又可能规避 IMF 贷款惯常附加的严苛条件(这些条件往往要求借款国将关键国有资产控制权让渡给外资企业)。
然而,新的依赖关系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从对 IMF 的依附转向对中国影响力的过度让渡。任何形式的外部融资依赖都可能削弱主权国家的自主性,这促使部分较小经济体开始寻求替代性解决方案。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 IMF 最具竞争力的替代选项,且近年来在这场博弈中明显占据上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此期间将数千亿美元投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国的军事行动,而非经济发展援助。
资料来源: https://cepr.org/voxeu/columns/rise-china-international-lender
以现代金融标准衡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相对有限——目前与商业机构微策略公司( MSTR US )的市值相当,仅占比特币总市值的 6% 。值得注意的是,自 DSK 事件以来,比特币实现了远超 IMF 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尽管本文不展示具体价格走势图)。
某种程度上,比特币正与 IMF 形成竞争关系:既争夺全球储备资产的地位,又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融资的替代方案。但特别提款权( SDR )始终未能如 2011 年部分观察家预期的那样,发展成为比特币的真正竞争对手和终极主宰者。
下文将聚焦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国家:萨尔瓦多与不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分析基于公开资料,未曾实地考察过这两个国家。这种 “ 纸上谈兵 ” 的研究方式,恐怕难以获得像 Douglas Murray 这类注重实地考察的政治评论员的认同 。
2021 年 6 月 5 日,在迈阿密举行的比特币大会上, Jack Mallers 向与会者介绍了萨尔瓦多总统 Nayib Bukele 。 Bukele 在会上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将比特币确立为该国法定货币。此后,萨尔瓦多还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比特币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战略比特币储备。截至发稿时,该储备已持有 6,234.18 枚比特币,价值约 7.35 亿美元。
萨尔瓦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合作关系可追溯至 1959 年。截至 2020 年 4 月, IMF 已向该国提供了 23 个融资方案。在比特币政策出台前,最后一笔贷款是 2020 年 4 月批准的 3.89 亿美元新冠疫情专项贷款。 2025 年 2 月,在比特币政策实施后, IMF 理事会批准了新的 14 亿美元、为期 40 个月的延期贷款机制。截至 2025 年 6 月 27 日,该机制下已拨付 2.31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萨尔瓦多与 IMF 的完整贷款协议内容处于保密状态,公众无法获知其具体条款。这种不透明的做法令人费解,因为政府间协议理应具有更高的公开性。尽管如此, IMF 已公布了大量相关文件。我们重点研究了两份核心文件: 2025 年 3 月 3 日发布的 111 页报告和 2025 年 3 月 19 日发布的 98 页报告。
IMF 报告对比特币的过度关注令人咋舌。在这两份总计 209 页的报告中, “ 比特币 ” 一词出现了 319 次。我们通过词云分析发现,在讨论信贷政策的核心章节中,“比特币”是出现频率第二高的词汇,仅次于通用词 “ financial ” 。这充分表明,在 IMF 的评估框架中,比特币已被视为与萨尔瓦多相关的主要风险来源。
报告几乎以完全负面的视角看待比特币 ——所有相关论述都预设比特币具有风险且有害,却从未提供实质性论证。 IMF 完全忽视了比特币可能带来的任何积极影响,仅在一处提到加密资产 “ 广泛采用可能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并增加财政风险 ” 。报告甚至将比特币使用率低视为利好,理由是 “ 价格波动剧烈且公众信任不足 ” 。在 IMF 的逻辑中,低采用率等同于低风险。
报告用多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 “ 防范比特币风险 ” ,并提出七项具体政策建议:
这些贷款条件中,部分条款显得过于严苛。例如,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支付方式本是合理诉求,但通过贷款条件(使用他国资金)迫使主权国家修改法律,这种做法在道义上值得商榷。然而,这正是 IMF 一贯的行事方式。这种将意识形态偏好强加于借款国的做法,恰恰印证了 John Perkins 在《经济杀手自白》中揭示的权力运作模式。
政府对比特币投资的限制引起了最多的关注。尤其是因为政府一直在购买比特币,并且大肆宣传。以下两段报告中对这一主题的阐述最为清晰:
在该计划实施期间,当局承诺不会积累比特币
在该计划的背景下,公共部门不会自愿积累比特币
由于无法获取实际贷款协议文本,我们难以确认萨尔瓦多政府的具体承诺。但从公开声明来看, IMF 的要求已相当明确。然而现实情况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矛盾——该国在 2024 年持续增持比特币,尽管速度放缓至每日 1 枚。当《福布斯》记者 Javier Bastardo 就这一明显的不一致向 IMF 提出质询时,得到的回应却含糊其辞 :
根据该计划,政府承诺不会在整个公共部门层面进一步增持比特币。我们已与有关部门进行了磋商,他们向我们保证,近期战略比特币储备基金中比特币持有量的增加符合已商定的计划条件。
这种政策执行上的弹性空间引发了诸多猜测:或许协议限制的是比特币投资占 GDP 的比例,随着经济增长,购买额度也相应增加;又或者萨尔瓦多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将比特币资产划归 “ 公共部门 ” 之外的特殊范畴。无论如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 IMF 展现出强硬的反比特币立场,但萨尔瓦多政府显然在寻求某种平衡——既希望维持与 IMF 的合作关系,在形式上限制比特币政策范围;又坚持通过比特币探索更大的经济主权与独立性。这种 “ 走钢丝 ” 般的策略,恰恰体现了小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现实困境与智慧 。
不丹与巴拉圭、老挝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国家群体 ——这些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力发电资源,其发电量往往远超国内电网需求。这种能源禀赋带来了双重机遇:传统上,过剩电力通过跨境交易出口(不丹至印度、巴拉圭至巴西、老挝至泰国和越南),但这种贸易模式使电力进口国获得了过强的议价权,因为它们是消化过剩电力的唯一现实渠道。
然而,比特币挖矿为这些国家提供了突破性选择。不丹率先探索了这一路径,通过将富余电力转化为数字货币,实现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从理论上说,这种创新模式可能使不丹、巴拉圭和老挝成为比特币经济的潜在赢家,而传统电力进口国的相对优势则可能被削弱。
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精神追求闻名于世。这个年 GDP 约 33 亿美元的国家,将国民幸福总值( GNH )和可持续发展置于传统经济增长指标之上。旅游业(占 GDP 的 15% )是其经济支柱之一——尽管这项产业直到 1974 年才对外开放。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不丹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了尤为严重的冲击,也促使该国更加积极地寻求比特币等创新经济解决方案。
不丹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该国政府于 2023 年宣布将公共部门薪资标准整体上调 50% 。与萨尔瓦多不同,不丹并未在公开市场购买比特币,而是充分利用其富余的水力发电资源进行比特币挖矿。截至目前,该国已积累 11,611 枚比特币(价值约 14 亿美元),相当于其 GDP 的 42% 。这一战略举措显著增强了不丹的经济自主权——不仅降低了对 IMF 等外部资金的依赖,还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部门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不丹虽未向 IMF 借款,但仍接受世界银行的部分支持。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 125 页国家伙伴关系报告中,比特币仅被简要提及三次,远不如 IMF 报告那般执着。不过,世界银行仍对不丹比特币挖矿业务透明度不足提出批评。可以预见的是,若非比特币带来的经济缓冲,不丹很可能被迫向 IMF 寻求贷款支持。这种替代性金融路径,使得这个喜马拉雅山国在保持其独特的国民幸福总值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了更多政策自主空间。
不丹近期宣布了一项极具前瞻性的 “ 正念城市 ” 计划,该特区将采用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殊法律框架(详见视频资料)。虽然全球经济特区模式并不鲜见,但不丹的构想独树一帜: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运用自然工法应对洪水风险,将重要文化设施设计为跨河桥梁,甚至把寺庙融入色彩斑斓的水电站建筑之中。
这个充满佛教智慧的城市项目,很可能部分依赖比特币挖矿收益作为资金来源。事实上,不丹已然成为比特币经济的成功范例 ——通过将富余水电转化为数字资产,该国不仅以独特的生态友好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实现了公共部门薪资的大幅提升。更可贵的是,这些成就都是在保持国家独立、远离所谓 “ 经济豺狼 ” 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
展望未来,若比特币价值持续增长,加之不丹政府保持审慎治理与政治智慧,这个 “ 雷龙之国 ” 及其人民有望成为数字货币时代最成功的战略受益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不丹成为比特币赋能主权国家的首个经典案例。
本文内容不代表 ChainCatcher 观点,文中的观点、数据及结论均代表原作者或受访者个人立场,编译方保持中立态度且不为其准确性背书。不构成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或指导,读者应基于独立判断审慎使用。本编译行为仅限于知识分享目的,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Malaysian Government Ministries Champion Web3 Via Support For Inaugural Malaysia Blockchain Week

Blockchain Giant IOTA Headlines inaugural Malaysia Blockchain Week ‘25, returning in July
Tokenization Decentralizes Value and Blurs the Line Between Old and New Markets
Tokenized assets blur lin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rypto markets, boosting liquidity, access,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