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数字货币如何影响国际货币体系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冯贺霞
原刊于《当代金融家》
导读
基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目标视角,探讨数字货币未来发展趋势 :短期内数字货币难当大任,而作为法定货币之外的补充性货币,二者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良性发展;长远来看,当数字货币法律监管、信用担保等外在条件成熟,去中心化、网络技术安全等内在问题解决之时,或许,数字货币才能单独担世界货币之大任。
正文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向数字化趋势发展。尤其是中本聪(SatoshiNakamoto)2008 年提出的比特币(Bitcoin,BTC)的诞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数字货币的出现,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数字货币。比特币是一种基于 P2P 网络的数字货币,具备去中心化、严格控制供给速度、预估流通总量等优点,自产生以来,比特币逐渐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并掀起了一股“数字货币热潮”。那么,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会怎样?数字货币发展的可能性又将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着更好的推动作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目标在于保障国家间贸易及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使各国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全球倡导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政策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目标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何为数字货币
广义上,已有研究将不同于法定货币的非实物型货币,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在内的货币统称为数字货币,如信用卡、支付宝、电子钱包、比特币等。其中,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化方式(包括磁条方式)存储,持有人对发行人拥有的一种货币价值请求权,它是发行人收到以支付为目的的资金后发行,由除发行人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接受。虚拟货币是相对于生活中使用的法定货币而言的,广义上,没有实物形态的货币都可以称为“虚拟货币”。但狭义的虚拟货币指的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发行并应用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类法币,即它是真实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种映射模拟,又被称为网络货币。例如腾讯公司发行的 Q 币,网游公司发行的游戏币,论坛为奖励网民参与贡献而设计的积分,等等。
狭义上,数字货币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主要以比特币为代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密码学原理(而非信用),使得达成一致的双方直接交易 ( 而不需要第三方服务器 )。本文数字货币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交易,核心是通过 P2P(Peer to Peer)网络中心公开交易信息,交易时可对货币来源进行追溯,保证所有节点(参与流通网络的所有终端)保存全部交易记录,并向全网络广播,使得任一节点在交易前就能够辨别数字货币的真假,从而杜绝伪数字货币流通。每完成一定时段的交易后,则把该时段内的所有交易记录下来,且在所有的节点上都进行完整拷贝,这就是一个“区块”(block)。区块首尾相连,就构成了区块链(block-chain)。因此,信息几乎没有被篡改的可能,除非有办法入侵几乎所有节点。另外,在交易中采用工作量证明法,验证每次数字货币交易的广播信息,通过耗时计算延长有效验证链条,废弃验证失败的交易,最后将验证后的结果向全网广播,以杜绝非法篡改交易记录的行为,防止多重支付。数字货币的本质在于把集中监管的工作量交给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所有节点都承担监管职责的 P2P 网络”,也即,数字货币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安全支付系统。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与已有的虚拟货币有着质的不同,其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 P2P 网络,其发行权独立于任何机构;算法解的数量确定,其总量是固定的;交易过程有各个节点监管,其交易过程有安全保障。
无论是在发行主体、发行数量,还是在信用保障方面,狭义上的数字货币与传统意义上电子货币或虚拟货币都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内容见表1
| 理论层: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对 “ 特里芬难题 ” 的影响
无论是单一储备货币体系,还是多元储备货币体系,都难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当一国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时,作为世界货币,由于其他国家对发行国货币存在需求,这就要求该国出现贸易逆差以满足向国外输送货币;同时作为一国货币,为保证该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该国又必须保证贸易顺差。也即货币发行国在维持国际货币供给和币值稳定的目标上存在悖论。而数字货币基于 P2P 网络,其发行权独立于任何国家或结构,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数字货币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对国际贸易及币值稳定的影响
无论是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难度,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从而消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易发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而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数字货币使用者地位平等,只要连接到互联网,就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进行交易,无须第三方批准。数字货币作为全球化货币,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币值稳定,更好地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目标。
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学派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制止通货膨胀,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也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 ( 如每年增加 3% ~ 5%) 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而数字货币总量是固定的,如比特币总数 2100万,同时每个比特币还可切割为 10 的 8 次方份,若比特币的增速平稳,在没有世界性生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根据弗里德曼学派理论,数字货币作为全球货币,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增强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 应用层: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效应
正向效应
第一,网络外部性。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存在规模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持有货币的效用随之扩大,也即持有货币带来的效用具有网络外部性。当网络越来越大的时候,货币的功能越来越强,持有较少的货币即可满足较多的交易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互联网技术,扩大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广泛、灵活、高效地开展金融业务,重视个体选择自主性的变革理念。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效用更为强烈,相比传统的法定货币,数字货币更具优势。
第二,去中心化,公平交易。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美元为主的发达国家货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主要是根据本国利益和宏观经济状况调节,而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又会作用于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甚至对其他国际经济产生负向作用。这就导致了货币政策制定国与货币政策承受国之间的不对称性。数字货币通过网络中心公开交易信息,不设定特定的发行机构,所有使用数字货币的国家根据自身需要自由交易,从技术层面解决了货币发行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对称性问题。
第三,点对点交易,成本低。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发行国,获得大量铸币税收入。普遍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独揽铸币税收入存在不公平性。目前,互联网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而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货币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进行交易。用户使用数字货币交易时,在网络上进行点对点交易,没有发行机构,不需要通过中央结算所或金融研究机构,交易过程自由,不会产生额外费用。数字货币这种低成本的交易模式有利于提升国际贸易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全球化。
负向效应
第一,去中心化问题。数字货币构建了一个人人参与、所有节点参与监管职责的去中心化的安全支付系统。然而,货币的本质是标准化、可流通,并且受到民众信任的债权。这就需要信誉良好的发行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发行权分散给了具有特定运算能力的主体,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特征,将会使中央银行职能弱化,传统货币政策失效。但是,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并非完全不需要国家背书,若缺乏主权国家信誉担保,数字货币就无法在全球流通,数字货币无法实现信用货币框架下的发行和总量调节。
第二,价格波动。数字货币自产生以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在 2009 年诞生之初时价格仅 5 美分左右,而到 2013 年 4 月11日,比特币价格上升 264 美元。随后几天,由于持币人抛售,其价格又跌至 54 美元左右。而国际货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比特币目前这种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相比而言,适合投机,而不适合投资。要成为国际上的流通货币,比特币在价格稳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如比特币稳定性的保证、国际收支调节手段等。
国际货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 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而比特币目前这种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适合投机不适合投资。要成为国际上的流通货币,比特币在价格稳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第三,网络安全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其交易平台通常是一个网站,网站一旦遭黑客击破,其后果不堪设想。2011 年 6 月19 日,Mt.Gox 比特币交易中心因黑客从感染木马的电脑上盗用了该用户 MtGox 的证书,导致1比特币价格一度跌到 1 美分,有相当于超过 8750000 美元的账户受到影响。2011 年 8 月,另一家比特币交易的处理中心MyBitcoin 宣布遭到黑客攻击,并导致关机。超过 78000 比特币(当时约相当于 80 万美元)下落不明。在比特币发行的 4年多时间里,全球已经发生多起由于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比特币被盗的案例。可见,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解决是数字货币得以流通和交易的前提与保障。
第四,信息不对称与外部监管问题。数字货币通过公开密钥技术进行交易,交易中可以做到完全匿名交易,无法跟踪。另外,数字货币交易不通过任何金融或政府机构,没有第三方能够控制数字货币交易。在用户并不真正清楚工作原理和风险的情况下,加上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监管,这些事实容易引起信息不对称,导致高风险。数字货币容易引发诸如黑市交易、洗钱等犯罪活动,不利于经济稳定。欧洲银监局指出,数字货币对用户、非用户市场参与者、金融稳健、支付系统和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及监管当局造成潜在风险。若作为真正的流通货币,尤其是全球性的交易货币,数字货币这种潜在的交易风险必须加以控制,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控制及法律监管。
| 数字货币的现实与未来
现实需要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当今货币体系的缺陷。从金本位制到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里芬难题”悬而未决 ;美元霸权是最复杂的金融体系,是美国依靠美元铸币权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几乎全部因为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而陷入了“滞涨”困境。G20峰会提出重构世界货币的建议,尽管目前实施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是已经引发了各国政府和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可见,构建超主权国家的世界货币是实现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内部货币政策与世界货币需求冲突的关键所在。数字货币的出现,为构建超主权国家世界货币提供了思路和遐想。
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国际货币,数字货币有着虚拟、安全便捷、低成本等优点,但截止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虽然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一般被认定为是一种虚拟商品而受到法律保护,但鲜有国家确立其“货币”的法律地位。另外,数字货币的匿名分布式、去中心化等特点,有助于使其成为洗钱、资产转移的“安全途径”。没有各主权国家的信用支持,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监管中心,数字货币很难在全球成功流通和交易。再者,数字货币自身的去中心化、价格不稳定、网络安全技术等问题,是数字货币流通和交易的关键“瓶颈”。也即主权国家确立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的法律地位、给予国家信用担保是外在必要条件,而数字货币本身的劣势问题得以解决是内在条件,当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均成熟时,数字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才会进一步的提高。
未来趋势
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总量固定,流通的方便性、安全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特里芬难题”、美元霸权等问题。但数字货币至今尚难被确立法律地位,且没有主权国家的信用担保,这意味着数字货币短期内难当大任,而作为法定货币之外的补充性货币,二者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良性发展。长远来看,当数字货币法律监管、信用担保等外在条件成熟,去中心化、网络技术安全等内在问题解决之时,或许,数字货币能单独担世界货币之大任。
了解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杨望金融”公众号(ID:yangwangjinrong)
Kevin O’Leary Slams U.S. Bitcoin Reserve Push: “It Will Never Happen”
The post Kevin O’Leary Slams U.S. Bitcoin Reserve Push: “It Will Never Happen” appeared first on Coi...
Positive Bitcoin Forecast: Expert Anticipates BTC Will Not Dip Below $100K Next Year
As Bitcoin (BTC) inches closer to the coveted $100,000 mark, optimism in the broader cryptocurrency ...
Strategy's Bitcoin Bets Surge Even as Firm Posts Record Loss
While Saylor has leveraged common share and debt offerings to amass Bitcoin, enabling the Strategy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