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思辨:元宇宙 未来还是已来?
2021年10月,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母公司名字改为“Meta”,大力宣传 其“元宇宙”商 业规划。“元宇宙”由这样一些关键词构成:在场(Presence)、虚拟形象(Avatars)、个人空间(Home space)、瞬移(Teleporting)、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隐私安全(Privacy and safety)、虚拟商品(Virtual goods)、自然界面(Natural interfaces)”。他宣称,元宇宙不仅将为所有现实中的生活场景提供在线的数字版本,而且还可以提供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全新交互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和欲求。
批评意见指出,“元宇宙”的商业愿景存在诸多弊端:它让公司舍弃了原有的核心业务(社交网站)而走向了虚无的幻境;“元宇宙”的治理模式更值得怀疑:推特公司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公开称,“元宇宙”意在建立一个“异托邦”;甚至,“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也是一笔糊涂账:当人们将虚拟现实、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诸多信息技术热门领域全部与“元宇宙”建立关联时,“元宇宙”的热度和期望一再升温,却未能呈现出一条具体路径,以统合如此之多的技术领域。人们并不清楚,“元宇宙”究竟会否到来,将在何时到来?
元宇宙,一种“营销话术”
11月23日,某知名歌手花费约12.3万美元购买了三块“虚拟土地”, “虚拟炒房团”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理性的人看到“几天疯涨1000倍”的“致富”神话,所感知到的却是几乎与电信诈骗无异的“套路”——现实土地的稀缺性,在“元宇宙买房”并不存在,却人为用“买房”类比,而制造出一种稀缺假象,从而抬高“虚拟土地”的价值。但仍有人乐此不疲。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同月韩国首尔市政府的一则 通告 。该市政府宣称,将在2022年底前入驻“元宇宙”,通过一个新的平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居民可在虚拟的市政厅中,和当地官员的虚拟化身见面,要求他们提供服务或向他们提出投诉。通告称,将建立首尔市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市政厅”,建构居民与政府机构“无接触的交流”。
“元宇宙买房”和首尔市政府的构想貌似背道而驰。一方面,由商业公司推行的“元宇宙”,至今所呈现的,几乎成为“郁金香狂热”的翻版。这很难容许我们对“元宇宙”的未来抱有太大希望。另一方面,首尔市政府的计划试图将城市的公共功能复刻到网络上,从而赋予其公共价值。但这两条在公共价值上看似背离的道路,本质上殊途同归。正如彭博社评论所指,对“元宇宙”的应用与设想,目前都还只是“我们在物理世界中生活方式的数字摹本”。作为一个“摹本”,它势必将一些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以延续,浑然不顾这一“数字摹本”已丧失了过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基础。
“元宇宙”不因为具有“虚拟市政厅”就能成为公共交往的“城市”,也不因为“虚拟土地”和“房地产”的买卖就能给人安身立命之所。目前来看,与其说“元宇宙”如扎克伯格所描绘的那样,是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终极城市”,不如说,它更像是圈地谋划而功能缺失的“卫星城”,其运作无时不刻指向的终究是那个已存在的、物理世界的“中心”。目前,“元宇宙”与“在场”“形象”“空间”等关键词的联系主要是修辞性的。无怪乎埃隆· 马斯克 评价:“元宇宙”是一种“营销话术”。
虚拟分身、远程在场与已到来的“元宇宙”
如果我们深挖“元宇宙”修辞中的几个关键词,也许更能理解,它为什么会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将其视为一种虚拟的社交平台,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样的“元宇宙”早已到来。1999年,比尔·盖茨就提出:“我们要开发出一个软件,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一起开会——该软件能让参与者进行交互,并让他们感觉良好”。20多年之后的当下,人们已对在线会议再熟悉不过,而盖茨对“云服务”的叙述——“未来的记录将都’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不断地得到备份和同步”,也都一一成为现实。盖茨并没有提及“元宇宙”,但扎克伯格所描绘的“元宇宙”,事实上同盖茨的设想十分相近。
当今,技术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抵达一个虚拟场所;网络会议往往只能带来有延迟、不时卡顿或因操作失误而中断的视频与音频。与此同时,如果视频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关于“远方有某个人”的全部证据,那我们也就不得不仰赖这一重证据,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怀疑(比如说,对方是一条狗,而非来自人工智能的合成视频)。
这样一种视频与音频流,也塑造了另一种在场的方式。就像对不同专业、职位、年龄段的网络会议参加者,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预期他们具有不同的视频与音频效果。网络上的音视频事实上已成为人的又一张“面孔”。
另一方面,比尔·盖茨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网络会议,而是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也就是他所说的“远程在场”(telepresence)。
当然,这种“远程在场”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超出技术限制而达成犹如“面对面”交流的流畅,同时又摒除“面对面”交流时的某些尴尬,比尔·盖茨并未作出具体论述。但他触及了光鲜亮丽的技术畅想背后,更为惹人争议的方面:互联网上的活动将积累下海量个人数据,让说过的言语不再如烟云飘散,偶然的驻足也变得有据可循。盖茨宣称,这些数据将“在云端”构成人们的“数字生活记录”。
我们不妨将这种“数字生活记录”和盖茨对“远程在场”的追求放在一起考虑。今天,从消费到上网浏览到聊天,任何一种数据痕迹的记录,也在不断将我们描绘并分类为不同的“人”,从而在事实上创造出了我们在服务提供商那里的“远程在场”。
它们虽然不如音视频那样直观,那样接近人们“现实”中的社交经验,却在分类上更为“有效”,可以更直接地服务于记录者的权力和有权者的记录。对于电商平台,你就是你经常购买的商品、曾经反复浏览却下不了狠心“剁手”的兴趣热点、在某个纪念日附近会产生的大额消费;对于即时通信软件,你就是你的聊天记录,就是由你日常通讯的家人朋友所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
在这样的“远程在场”中,“人”被功能化为“视听的人”“消费的人”“聊天的人”,这个“远程在场”的分身,是服务提供商24小时不下线的记录行为所塑造,最终,在我们收到平台提供的种种“推荐”之时与它照面。
可以说,“远程在场”不仅是一种通过技术系统而达成的在场,还是一种在技术系统之中的在场。就前者而言,“远程在场”终究是一个隐喻,因为它并没有带来原本字面意义的“在场”;而就后者而言,它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通过数据产生出的对“在场”的替代。
如此看来,推特公司的多西嘲讽扎克伯格,也颇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扎克伯格画下的这只“元宇宙”之“饼”,不过是将互联网企业已在进行的描绘“用户画像”、生产“远程在场”“分身”的商业活动加以具象化。
回到未来:“元宇宙”的价值可能?
这样看来,真正能够作为一个概念自足,而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元宇宙”尚未到来。因此,与其说它是一个有待“认识”的新鲜事物,不如说它是一个有待“构建”的领域。
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立场介入“元宇宙”相关议题的讨论中,重要的或许就不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人说了什么,抑或科幻小说曾如何描绘“元宇宙”的“异托邦”,而是借这样“元宇宙”这一尚未到来之场域的名义,在现实技术的可能范围内,赋予其可追求的价值。
哲学家弗鲁塞尔指出,人类所建构的城市,正从一个“地理”的时代转而进入“拓扑”的时代。其标志是,传统上对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及理论(神圣)空间的区分已随技术的普遍介入而模糊:“由于电视电缆的存在,公共空间侵入了私人空间;由于汽车等设备的存在,私人空间渗透到公共空间。而理论空间已经渗透到了这两个方面,以至于它不再能被识别。”相对地,我们应当把城市理解为一个信息洪流中的“波谷”,它是“思想、情感、意图或知识等信息”在流动中汇聚的场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经此地而汇聚、共振。
“元宇宙”的出现,恰好可以为我们描绘和实现这种新的城市图景提供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相比人为制造的、数量上的“稀缺性”(加密货币和“虚拟土地”是其中代表),更为持久的价值仍来自思想、情感等的汇聚,在于建构质性的稀缺——就像艺术中创意的稀缺那样。
由此,我们需要的也不再是“分身”镜像式地给出的“推荐”,而是在于一种真正的个性化,即体现自我决定的意图与责任的个性化。“元宇宙”不应该只是现实世界的翻版,更不能是现实中让人不满的部分的翻版。
作者:朱恬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涵洋,系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MultiBank Group to tokenize $3 billion in real estate assets with MAG as it readies to launch $MBG
Dubai, UAE, 6th May 2025, Chainwire...
Tron Sees Nearly $1B in Weekly Stablecoin Inflows, While TON Faces Massive Outflows
In the past two weeks, Tron has attracted more stablecoin liquidity than any other blockchain networ...
Will the Fed Keep the Crypto Rally on Ice?
President Trump wants rates lower — fast. But with inflation still hanging around and a strong j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