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A 联合创始人 Vincent Li:数据交易所的第一步是产权的确认| 金色财经独家专访
自大数据技术兴起之始,关于数据隐私的争论就从未平息。
25 年前,《纽约客》杂志借助封面漫画宣扬了一个观点:“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随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也被认为是许多犯罪问题的诱因。
但在大数据的今天,Facebook 泄露 5000 万用户数据余波未消,李彦宏一句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再掀波澜。
网络上的我们如此 “赤裸”,电商上万个标签使得每一个人都幻化成为 0-1 代码,这些是一个个饱含财富的代码。
互联网疯狂下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数据真就如此低廉吗?伴随着区块链时代的到来,这一问题或许会得到解决。
近日,金色财经采访了一家公司,COVA(Covalent.ai)。其联合创始人 Vincent Li表示想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行业最大痛点的项目,即如何让数据真正流通起来。他们想把数据的使用权还给用户,让用户 100% 掌握数据的控制权。
COVA联合创始人 Vincent Li
“鱼” 和 “熊掌” 当然可以兼得
李彦宏一句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被万众谴责,然而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彦宏这句话的下一句是:“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才会去使用它。而这个原则带入到用户的角度,那就是要在用户知情、允许的前提下,变向地用隐私换取服务。”
当局部变得完整,细细品味,其实此言不无道理。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用 “隐私换取便利”。比如,为了吃到外卖,必须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家庭住址让渡出去;为了打车,必须把自己所在的实时位置让渡出去;为了看病,必须把自己的病历信息让渡出去;为了看自己喜欢的资讯,必须把自己的浏览记录让渡出去……
这些行为之所以不违法,是因为用户知情,并且允许。但是让用户知情并且心甘情愿却并非易事。
如果把数据隐私与数据流动性分别比作 “鱼” 和 “熊掌”,在 Vincent 看来,区块链可以让二者可以兼得。
然而,现有的底层设施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包括以太坊在内的智能合约,都拥有 “图灵完备” 的优点。它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运算,却也因此带来了弊端:
首先,这类智能合约在进行运算验证时,需要让所有的节点都跑一遍,这就造成了很多重复劳动和冗余。简单运算还可以,但如果是线性回归或者深度学习这种复杂的大规模运算,网络负担就会比较重,很容易瘫痪。
其次,用户的隐私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写在智能合约里的信息、跑的程序是网络里所有的人都看得到的,比如两个账户之间转账,双方的钱包地址、钱包余额、转账记录,这些都是公开的。用户显然不希望把这些隐私全部公开。
而 COVA 是一个数据使用协议,其核心技术是 TEE(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可信执行环境),它可以被用来进行安全可信环境运算。这是一个硬件上的技术,现在应用得比较成熟的是英特尔的 SGX。
“这基本上是一个专门为数据定制的智能合约系统。” Vincent 表示说, “在我看来现在做数据交易所类的项目为时太早,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做的项目非常底层,就是用技术定义数据产权。”
在 Vincent 看来,当下的数据交易所基本上都是朝着死的方向做,原因就是没有经营好产权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没有人进行数据的交易。
作为现有网络协议的补充,COVA 协议首先可以支持任意数据在用户和机构之间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机构可以在无法查阅原始数据的情况下,用算法对其进行间接使用。这样的结果是双赢的:金融、医疗机构想要数据处理结果,用户想要保留自己对原始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双方各取所需,就这样达成了共识。
“必须要做这件事情。”Vincent 又强调。
数据是人类社会尚未被开采的石油,但它又不同于石油等通货。它很容易复制,主权问题模糊又难以确定。“数据归属于谁,传输给谁,传输之后怎么用,这些内容只有在 COVA 这样的系统中解决之后,数据交易所才开始有意义,数据的流动性才能真正实现。” Vincent 表示,“所以说,牺牲隐私性换取流动性的时代基本可以结束了。只有让数据提供者知道:他的隐私被保护了,才会提供更多的数据出来,才会有更强的流动性。”
软硬结合,做市场的主人翁
同样是赋予用户数据控制权,COVA 是首个提供软件+硬件结合的项目。其他项目要么只是开发硬件环境(TEE 网络),或者只依赖于软件(MPC,ZKP)。
软件方面,据 Vincent 介绍,COVA 更像是互联网传输协议的补充,它是非常底层的内容。“我们通过这个互联网的传输协议,把数据的拥有权、使用权、产权,全部明确定义。”为了将人类的数据使用规范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COVA 甚至开发了一套自己的程序语言:Centrifuge。
硬件方面,则是上文提到的 COVA的 TEE 网络。COVA 使用区块链技术,激励矿工为网络提供可信算力。而在 TEE 技术的加持下,全网的算力将很容易轻松突破现有以太坊的水平。
“我们的技术是唯数不多的真实解决了行业痛点的,是能够实现快速落地应用的。” Vincent 还透露,“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进行测试网上线。”
COVA 技术主管 William Chen 受邀参加由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主办的国际区块链论坛
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 COVA 的技术团队中有 2 名哈佛毕业生、1 名普林斯顿毕业生、6 名 ACM/IOI(数学、信息学科奥林匹克比赛)获奖者。
此外,COVA 作为区块链底层技术,准备了多项措施来吸引开发者。首先它的操作系统对开发者十分友好,其次 COVA 上有很多开发者需要的用户数据。平台上的优质数据越多,吸引的开发者就会越多。
对比同态加密(FHE)、安全多方计算(MPC),COVA 采取的技术手段拥有更好的落地性。即便经过计算处理,数据拥有者也能确保自身资产及隐私不被泄露。数据物权的确认,更为透明、可靠的数据版权管理(DRM)也将变得指日可待。
近几个月来,COVA 正在积极地拓展技术与商务的落地。商务方面,11 月末 COVA 刚刚在火币创业板第二期投票中胜出,又旋即宣布与韩国 Terra 项目、美国 BitMax 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Vincent 也表示,COVA 将借助此次合作进入韩国、美国市场,为电商、交易所在内的用户场景提供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COVA 正在与数家区块链、医疗、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利用智能条款保证优质数据供给渠道安全畅通。像 Palatine Analytics、Origo、Perlin 这些跨越企业服务、隐私保护、分布式云计算等领域的项目,也纷纷与 COVA 达成了合作关系。
而在技术层面,COVA 在东欧、美国等地区均有 DApp、社群的布局。几天前,团队也已经完成了代码库的开源,为公开测试网络做好准备。
“其实,我们的测试网已经在内部运行中了,等项目真正发布出来,只要有几个节点,运算能力就会跟以太坊一样。用户马上可以看到这个效果会非常强势。” Vincent 表示。
在采访最后,Vincent 分析了当前的熊市。他认为,当下还需要两方面的条件才能进入到牛市。一是技术的突破发展与落地,二是合法合规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一熊市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至两年,不过 COVA 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应对。”Vincent 信心满满地说。
How a Hotter-Than-Expected PCE Could Trigger a Crypto Dip
Your daily access to the backroom....
Stablecoin Regulation in the U.S. to be Decided by May 26 with GENIUS Act
The post Stablecoin Regulation in the U.S. to be Decided by May 26 with GENIUS Act appeared first on...
BNB Price Coils at Support — Bounce Looks Ready to Launch
BNB price is consolidating above the $595 support zone. The price is now consolidating near $600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