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C将会带来金融体系的巨变 (上): 《新型数字货币》背景和介绍
1. 前言
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最近一直是金融学者关心的问题。2021年6月7日英国央行发布一篇研究报告《新型数字货币》(A New Form of Digital Money)。6月14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家乔希·瑞安-科林斯(Josh Ryan-Collins)博士发布一篇文章《整个英国经济体系会因为CBDC而改变》(The UK Economy could be Transformed by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在文章中他对《新型数字货币》极力赞赏和推崇,认为是英国200年来最大的一次货币改革。(备注:这点他可能错误,因为2016年英国银行公开说这是320年来最大的一次货币改革,不是200年)。
笔者在6月15日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演讲《美国银行改革》讨论到这篇报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演讲视频回放。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认为这次CBDC改革解决以前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一一举例以前CBDC研究遇到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决,而且估计CBDC会大力促进经济成长(原文是 “A CBDC would massively scale up these profits”)。
这篇文章讨论英国央行6月7日报告的重要观点。第一节讨论CBDC背景;第2节讨论报告重点;第3节是我们的观察。本文将基于这篇英国央行的报告,讨论银行在数字货币冲击下将何去何从。由于文章长,本文(上文)只有第2节和第3节。我们的讨论放在下文。
2. 历史背景
2019年7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发布了一份名为《数字货币崛起》(The Rise of Digital Money)的报告[1],分析了科技公司与大型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在货币上竞争。由于在使用上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现在支付系统,改用数字货币。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央行的担保、没有银行的背书的支付系统以及没有银行的客户都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如此,银行的地位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将逐渐被数字货币(例如CBDC或是数字稳定币)取代。2020年6月美联储发表研究报告,再一次用博弈论验证这理论,表示世界以后只有数字货币,回到以前的时代。
IMF认为数字货币商与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以3部曲完成:
1) 共存:银行在国内支付和数字货币商对抗,但在跨境支付中缺少优势;
2) 互补:由于数字货币商可能比银行还要大,银行只能配合合作;
3) 取代:数字货币商取代银行,支付完全由数字货币商提供央行提供服务给数字货币商(例如结算)。
对于数字货币对市场的强烈冲击,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初美国民间先行流行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2018年美国国会态度不明,一面开放,一面打击数字代币。2020年虽然政府还没有批准,但美国10大银行都参与数字货币业务,2019年摩根大通银行早已经宣布发行稳定币[2],跑在政府的前面。对此,美国业界长期要求政府立法,先是州政府(例如纽约州)制定州法,而政府一直到2019年12月(823事件后)才开始立法。
由于国际监管单位金融工作特别行动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FATF)于2020年6月30日放宽数字代币交易所的限制,比特币开始大涨。2020年10月左右,涨势惊人,美国合规金融界(例如银行)大批进入数字代币,反而成为比特币最大的支持者(而不是传统币圈)。
2020年在美国前财政部领导下,提出银行3大功能(支付、存款、贷款)应该拆分。2021年1月,美国财政部紧接着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
1) 允许银行成为数字货币的托管机构;
2) 允许稳定币发行公司成为全国性新型银行(数字银行),可以在每一州运营;
3) 允许银行提供稳定币储备金服务;
4) 允许银行发行稳定币,而稳定币没有国界;
5) 提出美国需要监管个人钱包,不只是监管机构(例如交易所);
6) 提出以后美联储支付网络使用区块链技术。
当时美国选举已经结束,正在换政府,拜登上台后放慢脚步后,全面从新审核前任财政部发布的政策,但是已经有3家数字货币公司成为美国银行。2021年5月美联储宣布汉密尔顿计划(Project Hamilton)[5]的一些细节。该计划在2020年开启,但对外很少放出信息,2021年5月演讲时提到已经做了一些项目,例如14%比特币代码由这计划开发,却没有提供细节。
2021年2月英方认为英国在数字货币上发展需要加快,4月英国成立CBDC特别工作组(CBDC Task Force),加速发展CBDC,6月7号英国央行发布报告《新型数字货币》[3],讨论了银行怎样变革以应对数字货币的冲击。这份报告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3. 英国央行的报告
银行不断创新和发展支付方式,包括非银行机构在内的新机构已经发布了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方式,诸如“电子货币”的出现。
新型数字货币将是这个大环境下的最新发展。但是,新型数字货币的供应商不会使用现有的银行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而是发行和使用他们自己的货币。他们还可以独立于现有支付平台和网络,是用自己的交易平台。这些新型货币可以由大规模且高速发展的公司发行,同时借助新技术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实现流通。
英国央行认为稳定币必须可靠且一致地承诺与现有货币形式完全互换。换句话说,它们必须被锚定。对于与银行货币一起使用的稳定币,银行必须确信它们是安全的。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定币的供应商应该受到与银行完全相同的监管。但这确实意味着他们的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不能依赖于对相同风险水平的宽松监管——一种“监管套利”形式。并且他们不能依赖做出他们无法保证在一段时间内遵守的承诺。
为了在支付中被广泛使用,稳定币必须承诺与现有的货币形式完全互换。而且这个承诺必须是可信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必须对稳定币进行监管,以确保其拥有适当的保护措施来覆盖其支持资产所承担的风险。用户必须有权赎回稳定币,且可兑换为其他形式的货币,这对于确保用户对稳定币具有与银行资金相同的信心至关重要。
新型数字货币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信贷的成本和可用性。它们可能会降低中介服务的效率,并可能使货币政策更难以缓解金融状况。此外,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其他融资来源的借款人来说,贷款利率总体上可能会更加波动。 然而,如果新型数字货币导致银行系统中的存款被长期债务所取代,它们还可以降低信贷状况急剧恶化的可能性,这通常与银行存款挤兑有关。根据非银行金融体系的适应方式,它们还可以开启在整个经济中更有效地分配信贷的可能性。
在适当监管下,新型数字货币有可能通过更强大的功能为更快、更便宜和更高效的支付做出贡献。支付的弹性可能会随着支付方式的增加而增加。
英国央行从以下5个角度探讨新型数字货币发行的可能。
3.1.新型数字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在英国有两种最常用的货币形式。央行的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它以现金形式向公众提供。它也可以以央行储备金的形式提供给银行。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总额约为870 亿英镑,而储备余额约为8270 亿英镑。私人货币主要表现为银行存款,即公众持有的对银行的债权。这种“银行货币”是在银行发放贷款时产生的。
货币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它有三个主要目的:1)充当一个记账单位,允许人们评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并衡量他们拥有或欠他人多少等事物。2)是一种支付手段,人们用来支付商品和服务的费用。3)提供了一种价值存储,允许人们储蓄,直到他们想要将其用作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记账单位的作用是由央行货币建立和维持的,特别是以央行储备金的形式。这些储备作为经济中的最终结算资产。通过改变储备金利率,货币政策力求确保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速度稳定且较低。通过提供锚点,这增强了人们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银行为其存款提供一系列利率。它们的交易余额利率通常低于储蓄账户。这种较低的费率反映了他们在付款时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按照同样的逻辑,纯粹基于它们提供的服务,新型的数字货币可能比某些银行交易存款更受欢迎。
银行资金的大规模置换可能对货币和信贷的创造方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银行在客户存款账户中保留了他们创造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失去这些余额迫使银行转向更昂贵的批发资金来源。这可能会增加新贷款的融资成本,在此过程中减少银行信贷。
银行是实体经济的最大贷款人。由于贷款是非流动性资产,不能轻易变现,银行也需要持有容易变现的资产。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兑现按要求赎回人们存款的承诺。这些优质流动资产(HQLA) 占存款的一小部分,其余存款由贷款支持。下图显示了从银行转向新型数字货币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存款由流动资产支持。这对实体经济不好,由于更少的资金可以成为贷款流向实体经济。(备注:这问题在后面还会讨论,以其他方式补偿)。
图1 银行转向新型数字货币
3.2.公共政策目标
英国央行认为数字稳定币必须和传统货币(例如银行存款)一样监管,但是数字稳定币需要得到同等待遇。央行认为新型数字货币相关政策的目标如下:
最重要的目的是经济和货币稳定;
获取能力以及现金使用降低;
支持支付创新(实时结算、可编程货币、跨境支付);
普惠金融(扩大使用人群)和保护数据(网络效应、达维多定律、交互性);
数字货币在市场上的竞争(例如对银行存款的影响);
客户可以选择不同服务。
其中央行支持创新和改进支付功能,包括:
新型数字货币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增加竞争来实现更便宜的支付,降低零售商在接受支付时面临的成本。
通过提供实时结算,新型的数字货币可以避免 目前经常发生的多日结算时间框架所产生的流动性成本。交换的款项将立即属于收款人,并且付款不可撤销(退款和退货作为单独付款处理)。
作为一种独立的支付方式,新型数字货币可以作为其他机制中断时的应急措施。例如,它们可以帮助缓解卡支付网络的临时问题。
新型数字货币可以帮助满足未来的支付需求。例如,它们可以允许用户根据一些定义的标准自动执行支付,所谓的“可编程货币”。如果它们允许以比现在更低的成本进行小额交易,它们也可能支持非常小额的支付——或“小额支付”。
新型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成为改善跨境支付。例如,这意味着家庭和非金融企业可以更快、更便宜地进行跨境支付。
3.3.说明性场景
由于非金融属性(快速和便利性),人民会选择数字货币(而不是银行存款),因此数字货币便利性、信任、安全十分重要。
图2 货币向新型数字货币转移
就家庭而言,假设那些有未投保余额但仍表示热衷于保护其储蓄的人会迁移到新型数字货币。与此同时,就非金融企业而言,所有未投保的余额,通常是其现金流管理的核心,都可能被转移为新型数字货币。总体而言,出于安全考虑,假设家庭和企业存款总额的21% 会转移(备注:这是英国央行的估计,欧洲央行估计欧盟区只会有8%)。如果新型数字货币提供的利率优于银行存款,它们也可以吸引存款。同样,稳定币可以提供其他货币激励措施,例如转换奖金或购买现金返还。
在实践中,数字货币的非银行提供商可能更专注于支付,而不是吸引主要作为价值储存储的存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提供金钱激励。稳定币也将受到他们用于支持这些存款的资产回报的限制,他们可以为存款提供利率。这些资产至少需要高质量和高流动性。此类资产产生的回报可能低于银行所能获得的回报,后者可以用贷款等收益率较高的资产来支持部分存款。同时保险制度可以防止银行没有存款。
为了应对存款向新型数字货币迁移,银行会争夺存款。他们将提供更高的利率。然而,假设存款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这只会产生有限的影响。因此,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表。他们通过抵押贷款、公司贷款和信贷便利等手段广泛寻求维持贷款水平。此外,假设银行保持其流动性头寸(liquidity position,头寸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反过来,这些头寸既取决于银行的短期负债(包括存款),也取决于为偿还这些负债而持有的高质量流动资产(High Quality Liquid Asset, HQLA),例如金边债券和央行储备金。那么丢失的存款以何种形式返回银行系统,有以下三种形式:
如果新型数字货币得到央行储备的支持:这些储备将从银行流向新型的数字货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银行的HQLA 将出现赤字。在这种情况下,假设银行通过从非银行机构购买金边债券(Gilts,指由英国政府发行的公债券)来补充其流动资产。然后,他们通过发行长期批发债务来“终止”由此产生的批发存款流入。
如果他们得到HQLA 的支持:数字货币发行者将需要购买所需的HQLA。由于银行需要管理自己的流动性头寸,因此假设这是从非银行部门购买的。这意味着损失的存款将以批发存款的形式返回银行系统。银行再次被假定通过“终止”来管理这些。
如果它们得到银行存款的支持:银行的零售存款将被代表数字货币发行人以信托方式持有的存款所取代。与批发存款类似,这将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HQLA。假设他们像第一种情况一样购买金边债券,并以同样的方式“终止”由此产生的批发存款。
下图显示了当数字货币基金由HQLA 支持时,如何通过金融系统回收资金的程式化视图。这表示以前商业银行担心的大量流失存款问题可能不存在。
图3 资金从银行出发但回流银行的示意图
3.4.新型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英国央行罗列了新型数字货币相关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的五个问题,这意味着新型数字货币有潜力扩大规模并迅速增长,并被广泛用作一种可信赖的以英镑计价的零售支付形式。5个问题如下:
1. 社会对货币和支付功能的整体信心
2. 银行流动性问题:金融危机时银行存款会转到CBDC,但英国央行认为不会,由于有许多机制(例如央行可以注入资金)可以防止;
3. 信用情况;
4. 货币市场的功能:不认为会有长期影响;
5. 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传递:CBDC应该提供利息
3.5.新型数字货币的监管环境
英国央行认为稳定币有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一种新的财富储存方式。监管框架的设计需要支持这两种功能。对稳定币进行适当监管有很多方面:
如果稳定币用于促进零售支付,则需要对支付服务和关键支付系统基础设施进行监管,以确保消费者保护和相关系统网络的整体弹性——称为支付“生态系统”或“链”。
稳定币还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财富储存方式。这意味着客户需要像对待其他形式的货币一样对稳定币有类似信心。鉴于银行货币是私人货币的主要形式,设计监管的自然出发点是当前的银行制度及其主要特征。这包括审慎监管,以确保可以吸收损失,并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资金外流。它包括在需要时从央行获得流动性支持。它还包括确保关键服务可以继续进行的安排,或者如果银行确实倒闭,客户可以拿回他们的钱。
虽然银行制度提供了一个起点,但鉴于稳定币的不同商业模式,它可能无法提供完整的模板。因此,在将其应用于稳定币时,可以调整或重新平衡其主要功能。这将取决于稳定币的商业模式及其承担的风险,特别是用于支持其负债的资产——被称为“支持模式”。
报告中考虑了四个说明性示例。这些模型主要在用于支持稳定币负债的资产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模型在如何反映上述银行制度的主要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四个说明性事例如下:
以上每个模型都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使用产生影响。在银行和HQLA 模型下,如果允许,稳定币发行人可能会寻求利用央行的贷款便利,以便在市场严重中断时获得应急流动性。在DB 模型下,稳定币发行人本身不需要访问任何央行设施。然而,托管银行向稳定币发行人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影响托管人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影响其对银行流动性便利的需求。在稳定币发行人的唯一资产是央行负债的模型下,它不会拥有或有获得央行流动性便利所需的抵押品,也不应该要求这种访问。央行流动性便利无法增加其现有资产的流动性。
如果稳定币完全由中央持负债支持,或者银行引入了CBDC,则银行需要在未来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中考虑这些负债和储备金余额的相互作用。
当客户将资金从银行存款中转移到 央行负债(central bank liability, CBL) 支持的稳定币或CBDC 中时,银行会将储备金支付到稳定币发行人在银行的存款账户或客户的CBDC 账户中。这将减少可在银行之间自由分配的储备金数量。
为了管理新数字货币形式影响的不确定性,银行正在考虑在任何货币向新型数字货币的过渡期内进行限额。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限制:
总持有量:个人可以持有的新型数字货币的总量。这将减少离开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量。
交易:对新型数字货币的个人/每日交易金额的限制。这将减少突然流出并确保使用仍然以零售为重点。
访问资格:限制能够以新型的数字货币进行交易的用户类型。同样,这将确保使用仍然以零售为重点。
报酬:新型的数字货币与银行存款的报酬率不同。例如,这可以分层,以便对高于阈值(临界值)的数字货币余额支付的利息会减少。它将被用作减少离开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量的激励措施。
3.6.新型CBDC设计原则
本次,英国央行在各方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入了储备金的考量,扩大了CBDC模型的维度。他们认为,CBDC应有5大原则:
1. 接纳各方使用(备注:这是英国央行的传统原则,因为预备监管第3方支付);
2. 央行和企业合作,央行提供基础设施,而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备注:这和美国前财政部远景不一样,当时提出全国支付网络完全由企业提供);
3. CBDC支付和私人企业支付需要有差别(备注:这也是英国央行的传统原则,让CBDC和私人稳定币在市场上竞争)
4. 在反洗钱环境下,保护隐私;
5. 在“不伤害各方”前提下,央行使用CBDC进行货币和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fintech-notes/Issues/2019/07/12/The-Rise-of-Digital-Money-47097
[2].蔡维德,摩根大通银行这次带来什么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ZWZo7hzS1Q3MEqmx2pq_HQ
[3].https://www.bankofengland.co.uk/paper/2021/new-forms-of-digital-money
[4].蔡维德等,美国合规稳定币管理模型:新型货币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二)http://m.xinhua08.com/share.php?url=http://fintech.xinhua08.com/a/20210222/1976264.shtml
[5].https://www.hamiltonproject.org
Kevin O’Leary Slams U.S. Bitcoin Reserve Push: “It Will Never Happen”
The post Kevin O’Leary Slams U.S. Bitcoin Reserve Push: “It Will Never Happen” appeared first on Coi...
Positive Bitcoin Forecast: Expert Anticipates BTC Will Not Dip Below $100K Next Year
As Bitcoin (BTC) inches closer to the coveted $100,000 mark, optimism in the broader cryptocurrency ...
Bitcoin Trading is ‘Digital Hawala’, Says Supreme Court
The post Bitcoin Trading is ‘Digital Hawala’, Says Supreme Court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dia Fi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