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史罕见案例:为什么YFII能取得成功?
转自: 碳链价值
作者:碳7、江小渔
「流动性挖矿」引爆了DeFi领域。
自6月15日Compound推出流动性挖矿以来,包括Sythetix、Aave、Balancer、Curve、NEST等在内的十余个项目纷纷跟风。与之相伴,DeFi整体锁仓金额几乎一路直线拉升。截至北京时间8月10日,整个DeFi市场的锁仓金额已经高达51.3亿美金,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DeFi锁仓金额|来源:Debank
DeFi用户总数|来源:Dune Analytics
定位为「DeFi收益聚合器」、被称作「DeFi晴雨表」的yearn.finance在7月中旬上线后锁仓金额曾超过4亿美金,即使在挖矿活动结束的当下,其锁仓金额仍然保有近1.7亿美金,在DeFi Pulse中排名前十,其治理代币YFI一度录得1500倍的涨幅。
分叉史中的罕见成功案例
除了惊人的财富效应,令YFI更为出名的是那场引发了加密行业所有人围观的分叉。
在YFI上线两周后,由于对YIP-8提案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YFI部分社区成员(主要是中国社区)宣布将对项目进行分叉。7月27日,YFI的兄弟YFII上线,中国社区戏称YFI为「大姨父」,YFII为「二姨父」。
由YFI分叉而来的YFII,同样有着亮眼的数据:据Etherscan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YFII一池+二池的锁仓金额接近1亿美金,其代币价格曾录得1128美金的高位。换言之,YFII同样带来了惊人的财富效应。
在YFII的「成功示范」下,YFII的「兄弟们」很快横空出世,例如YFIII、YYFI……这些YFX系列的项目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它们诞生没多久便沦为了骗局,并迅速走向死亡。只有YFII保留了下来,并活跃至今。
在加密货币长达十一年的历史上,分叉事件不可谓不多,但99%的分叉币最后都走向了衰亡。在中国社区分叉出YFII时,很多围观者都认为这种故事必然会再度上演,YFII既不可能战胜YFI,也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然而,两个多星期过去了,YFII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社区活跃度,还是社区推出新玩法和新产品的频率,抑或是参与锁仓的玩家,一样也没落下。
YFII是分叉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这是中国社区头一次在分叉国外优秀项目取得胜利。在YFII之前,能在加密货币社区引起广泛关注的只有BCH。那一次,以吴忌寒为代表的大区块主义者分叉了比特币,裹挟着大半个矿圈参与了「硬战」,投入的金钱以亿来计,最后却还是以惨败收场。在硬分叉比特币不久后,BCH社区内部便陷入了分裂。澳本聪瓜分了三分之一的社区成员,分叉出了BSV;而在其他反对澳本聪的成员中,刘昌用发起了FreeCash项目,就连吴忌寒的战友杨海坡,最近也宣称将对BCH进行分叉……
一个四分五裂的社区,自然不能给项目带来什么前途。事实上,大多数分叉项目最后的命运,也是败于共识的衰亡。
然而,YFII成功了。这件事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为什么YFII能够成功分叉?为什么YFII后面的分叉币失败如此之快?YFII的经验是都可以借鉴和复制?成功分叉后的YFII,如今和最初的YFI项目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笔者结合公开资料与对YFI系社区的观察、采访,试图厘清YFI系社区竞合幕后的动因、亮眼数据背后的逻辑,以及当我们将其置于流动性挖矿、DeFi发展后势的语境中,这些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一场「民族主义」分叉:「法国大革命式」与「退出骗局式」
「看不起中国人....要为国争光!」
「他们越打压,我们越勇敢。」
「这就是别有用心的国外中心化DeFi黑帮干我们,但社区没有给国人丢脸!」
以上发言出自向来以「富有自由平等开放精神」自居的加密社区,他们在YFII被Balancer, Metamask等海外数币产品标记为scam后群情激愤,相信类似言论的传播也正是让YFI主要分叉币YFII「引发业界关注」的契机。
YFII的诞生,起源于YFI社区那份没有通过的YIP-8提案。根据最初的设计,YFI代币总量为3万枚。由于最初YFI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区型项目,因此YFI的代币开采者大多是创始人Andre的朋友,以及和其关系比较近的资方机构。所以,在YFI币价暴涨并在整个加密社区走红后,后来者很快就发现,初期开采者已经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于是在7月下旬,社区成员merkjeffery提出了增发提案。虽然该提案得到了80% 以上的支持率,但因为总得票率仅为9.73%,未达到最低要求33% 从而失效。
YIP-8提案的得票率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在YFI代币的持有者中,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看着自己手中的代币被稀释。然而,后者来觉得这样的游戏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尤其是中国社区的DeFi玩家们。由于东西方社区彼此之间存在缝隙,这个纯粹诞生于西方的DeFi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中国玩家的位置。当姗姗来迟的中国玩家抵达现场,才发现游戏里几乎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
于是,新来的社区成员以防止YFI 被前期巨鲸控制为由提出对YFI 项目进行分叉,代号为YFII。YFII 采取YIP-8提案中类似于比特币的减半增发机制,保证代币分发到社区成员手中。YFII 总量6 万枚,三个Pool各2 万枚,每个Pool 初始状态1 万枚,每7 天产量减半,据DeFi 用户为各个Pool 提供流动性的份额分配对应比例的YFII。YFII 将在未来10 周内完成全部分发。根据社群信息,YFII 未来将采用与YFI 不同的产品思路。
在某社群对YFII的讨论中,部分人认为YFII的出现并非「分叉」,而应该被定义为「造反」,因为它是在夺取yearn生态的治理权而非单纯产品、代码层面的fork。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董事总经理曹寅称:「这很像法国大革命,YFI里边开三级会议,但是没有通过YIP-8提案(因而导致了YFII的出现)。」
怎么看待分叉?YFI团队:从排斥到竞合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分叉,YFI社区内部也炸锅了。YFI创始人Andrea在分叉初期于社区中暗示,YFII可能不会有较大的适用范围,而且YFII的TVL(锁定价值)还是要流向yearn。这个说法代表了在YFII诞生之初,YFI社区内部一些人的观点。他们不看好分叉项目的发展,认为这样的行为没有太大前途。
截至撰写本文,YFII社区仍然在建设属于自己的流动性池子。
不过,YFI社区的看空并没有阻止YFII社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YFII社区很快就建立了初步的治理,产生了11位持钥人。从Andrea的推特来看,YFI与YFII社区的KOL似乎进行了愉快的沟通,Andrea开始转发YFII的meme,甚至还在YFI社区中提议将yearn.finance的收益分配给包括YFII在内的其他社区分叉币,并表示如果该提案通过,YFII持有人将与YFI持有人在yearn.finance社区中享有一致的治理权。
Andrea对YFII态度转变,主动转发后者meme|来源Andrea推特
然而,尽管Andrea对YFII示好,但西方的加密社区仍然对YFII项目表示怀疑。Balancer起初将YFII认定为「scam」(诈骗);在撤掉对YFII「scam」的认定后,他们仍然保留了「风险提示」。根据YFII社区中的分享,他们仍然在与Balancer进行沟通。
YFII在Balancer上的流动池仍然被贴着「risky」的标签
YFII社区KOL Dovey Wan在社群中指出,分叉币YFIII就是一个ERC-20的空壳,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而其他分叉币YFFI,YYFI也都毫无社区支撑、高度控盘(单个地址持有90%以上的代币),在一波拉盘后跑路。这无疑平添了外界对于YFI系的疑虑。
不过,在质疑中,完成革命的YFII建立了社区的初步秩序。他们组建着自己的全球社群,吸纳着社区成员的意见,拥有着自己的开发团队,不断更新代码。像Compound、Aave这样的明星DeFi项目,也前来找他们合作。在外人看来,他们终于算得上是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骗局了。
从「分家」初期至今,YFI和YFII社区已经形成了魔幻的竞合状态:一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角力锁仓金额、币价、用户数等指标,并试图将双方分离;另一边是两方创始人/KOL们又表现出十足的合作意向,共谋发展。期间,中国社区一度又表现出浓烈且荒诞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在建立好自己的根据地后,YFII又开始吸纳国际成员,试图走向国际化。
为什么YFII成功?为什么YFX失败?
讲完了YFI和它的分叉币们的故事,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在我们眼前:为什么YFII的分叉能够取得成功?而YFII之后的分叉币则走向了失败?
1、YFI系爆火的双驱轮:「虹吸效应」+「数量克制」
在总结YFII成功的经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YFI系列产品能够爆火——其实也就是YFI为什么会爆火。
「流动性挖矿」是典型的「一币两面」之事,用户或许能在其中收获高达数十乃至百倍的可观收益,但同时需要适应颇高的操作门槛,在DEx、稳定币、借贷、资产等多个门类的DeFi产品、协议中辗转腾挪。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如何适应Uniswap AMM(自动做市商)机制,如何为Sythetix、Balancer、Curve等注入流动性以获取其代币或手续费分成,如何通过Aave, Compound等获取借贷收益...皆非易事。
yearn.finance便是将上述复杂的流动性挖矿机制简易化,用户通过向该协议提供资产以获取YFI代币,而该协议将通过预先设计的算法在Aave, Compound等不同协议间帮助用户捕获价值,赚得收益。
对于yearn.finance来说,它能够“不太费力地持续”在几个「DeFi 巨人」身上「吸血」,而用户则可以享受「一站式投资」的便利(相较此前的流动性挖矿机制而言)。笔者认为,这是YFI系在锁仓金额、代币价格方面表现亮眼的关键因素。
截至8月6日,YFI与YFII(从左至右)的独立地址数变化情况|来源:Nansen.ai
陡峭的用户增长曲线更是佐证了这种模式的独特与有效性。根据区块链数据服务商Nansen.ai的统计,YFI与其主要分叉币YFII的独立地址均呈现总体持续走高趋势,截至8月6日,YFI的独立地址数达到4214个,YFII的独立地址为2000个,已经分别约为Compound同指标的1/5与1/10。
在yearn.finance能够捕获诸多DeFi产品、协议价值的基础上,其代币YFI的数额稀少且控制增发的特点也为其价格、锁仓金额等指标上扬提供了支撑。
据区块浏览器Etherscan,YFI代币的数目为3万枚,YFI社区还于8月2日以61.26%的反对率否决了增发代币的提案(YIP 30);其主要分叉币YFII的数额同样为3万枚,另据安比实验室审计报告,YFII主要分叉代币YFII还增加了定期自动减半机制。
YFI代币分发过程|Flipside Crypto
在硬性数值指标之外,创始人Andre的项目理念和个人声誉一定程度上也为YFI系的成功提供了加持。与同行推出的「流动性挖矿」一般由投资机构「预挖」部分不同,YFI代币分发遵循了0预挖/预售的的原则,用户通过为协议提供流动性/二级市场够买以获取代币。这种相对公平的设计,为YFI在加密社区内赢得了初步声誉。此外,由于Andre本身就是加密社区早期成员,因此有一部分比特币社区早期成员为其摇旗呐喊,这些都奠定了项目成功的基础。
2、YFII分叉成功的原因
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民族主义」这个词。不错,与YFII有所不同的是,YFII浓厚的中国色彩是其增长的独特动力。
YFII 项目11位持钥人普遍具有鲜明的中国背景|来源:gov.yfii.finance
区块链开发者Tina Zhen向加密行业媒体Decrypt表示,YFII上线不久后,此前在CeFi(交易所、矿池甚至数币对冲基金)中的中国从业者纷纷冲入该项目。Decrypt认为,该项目中文友好型的设计为中国本土诸多投资者打破了语言的限制,帮助他们进入DeFi领域。
实际上,支持YFII项目的中国玩家,很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微信群的群友。
但如果人们还记得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历史,就应该对这个现象感到非常奇怪。如今,如果有什么人提出要分叉出一个中国社区的比特币,或者中国社区的以太坊,只会被人认成骗子。然而,何以在YFII身上,这个故事就能够讲通?又或者,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分叉其他成功的DeFi项目,例如Compound、Uniswap?
问题的关键,出在「利益分配」四个大字身上。
所谓的「民族情绪」,掩盖的是「利益分配」问题。比特币虽然是由某些讲英文的外国人发起的,但最大的获利群体之一,便是中国的矿工。此外,中国极客也是最早探索和传播比特币的群体之一。许许多多中国人,因为比特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实现了财富自由。因此,根本没有人在乎比特币是不是一个中国项目,更多人思考的还是捍卫自己的利益。
虽然在2017年,以吴忌寒为首的大区块链主义者(其中许多都分布在中国)选择分叉了比特币,然而,没有人会因为吴忌寒是一个中国人就支持他。更多中国社区成员认为吴忌寒的分叉侵害到了自己的利益,因而选择了倒戈到Core那边。而Core组织里几乎没有什么中国人。
同样的,如果YFI社区从一开始就有中国人参与,有一群中国人从中受益,这场硬分叉很可能就不会成功。就算一开始没有中国人参与,如果在中国社区想要参与进来的时候,YFI原社区同意增发,照顾后来者的利益,那硬分叉也会胎死腹中。正是因为「先富起来的人」没有照顾到后来者的利益,所以后来者不把这群人视作一个社区的成员,而是转而fork代码并组建自己的社区。
如果我们进一步抽象来看,与其说YFII的「本土友好型」设计吸引了诸多中国社区中的YFI用户,不如言之为中国DeFi精英社区自立门户,以集体意志分叉了YFI并助推了它的成功。
YFII的成功案例,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给予了我们启发:
从正面来看,什么样的分叉能够成功?在一个不够国际化、既得利益者照顾不好后来者利益、但又取得了快速成功的项目上,最这样的项目进行分叉最容易成功。所谓不够国际化,指的不是项目方成员分布不够国际化、社区成员不够国际化,而是指利益分配不够国际化。比特币的利益分配是非常国际化的,无论是在北美还是欧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俄罗斯,全世界的极客们都参与到比特币的早期挖矿和传播中来。这样,就不可能存在某个国家的比特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概念。
所谓快速取得成功的项目容易被分叉成功,这很好理解。如果一个项目不成功,那就没有分叉的必要;如果一个项目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那何时分叉它的时机就很不好掌控,此外它的社区成员又非常稳定,那就更不容易分叉。只有快速取得成功的项目,它的社区不稳定、分叉它有利可图并且容易引起FOMO,因此适合分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项目方代币的分发机制,解决不了既得利益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那它就非常容易引发分叉。后来者完全有动机,借着开源的代码和自己组织社区,创建一个全新的项目。当这种利益分配和国别联系在一起,那就更糟糕了。受制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语言不通的问题,一个纯粹由某国人运营的项目,显然更贴近该国人民的使用体验,因而更容易受到欢迎。
从反面来看,作为一个成功的项目方,如果你想避免分叉,那就应该事先设计好代币分发规则,避免社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形成既得利益者。就像此次的YFI,总代币数量为3万枚,但是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分发了超过20%的代币。这样一个轻易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势必会阻碍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3、YFII之后代币失败的原因
在YFII代币之后,为什么其他系列代币失败了?
其实这还是可以用「利益」二字来解释。
在分叉后,中国的精英DeFi玩家基本都参与到了YFII项目中。正是得益于这些精英们的加持,YFII能够在一周左右的时间斩获数千个地址、合约安全性审计通过、锁仓金额一度超越YFI等亮眼成绩。自然地,主导这场分叉运动的参与者们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后继者的入场——YFII五个微信社群中每日接近「传销式」的热情便是佐证。
通过YFII,他们的诉求和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他们自身就是YFII的社区主体。此时,再度分叉出来的YFIII、YYFI等项目,根本就没有社区基础;换而言之,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社区。
分叉项目是没有投资人的。如果没有社区,那就意味着没有人愿意为它做开发、做产品。如此一来,分叉者复制出一套和YFI一样的代码,又有什么意义呢?用户看着两款一样的产品,为什么不去人多声誉好的地方玩呢?
由于缺乏实际的需求群体,YFII之后的YF系列项目,最后都沦为了庞氏骗局。从它们的失败上我们可以看到,代码可以抄袭,但社区不能租借。对于DeFi项目来说,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Ripple News: SEC’s Paul Atkins Could Still Object ProShares’ XRP ETF Filing
The post Ripple News: SEC’s Paul Atkins Could Still Object ProShares’ XRP ETF Filing appeared first ...
SEC Puts XRP ETF Decision on Hold, Ripple Settlement Could Decide What’s Next
The post SEC Puts XRP ETF Decision on Hold, Ripple Settlement Could Decide What’s Next appeared firs...
Ethereum Price Shows Strength — Bulls Active and Eyeing Upside
Ethereum price started a downside correction from the $1,850 level. ETH is now consolidating near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