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百科丨回购销毁真的百利无一害吗?
近段时间,许多交易所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回购销毁政策,这些销毁回购通常由“基金会”或是“机构”以中心化的方式,简单粗暴的减少代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并根据“越稀有越值钱”的理论,来进行拉盘的动作。
很多投资者认为总量减少,伴随而来的必然就是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很多平台正是洞悉了投资者的这种心理,才采用了回购销毁的模式,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但在火热的表象之后,也暗藏了一定的风险。
什么是回购销毁?
平台币的销毁最早起源于交易平台利润回购行为的延伸,即交易平台把赚到的钱拿出一部分来,在二级市场重新买回平台币,其中有一部分利润可能本身就是平台币资产,并将其永久销毁,从而达成供给量在有限范围内下降的代币经济模型。
而最近兴起的平台币和销毁又有了新的玩法,它们把原本归属于团队的代币份额直接销毁,从而锐减代币总量,增加流通率,形成通缩化的经济模型。
从微观和短期的角度来看,这种回购销毁的拉盘行为是绝对的有益无害,但如果从宏观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操作虽看似太平盛世,但其实还是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市场中也存在着许多不正规的操作。
理性投资,正视风险与价值
平台币价值的基础是数字货币交易所,从长期看平台币价格与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实力和业绩增长相挂钩,与围绕平台币的生态建设直接关联。即使销毁再多的平台币,某一天交易所衰落或倒闭了,平台币的价值也会归零。Fcoin交易所暴雷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目前一些二线交易所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跟进回购销毁策略,但给这些平台带来了严重的资金压力。资金的压力限制了部分平台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的能力,不断消耗平台未来发展的弹药,同时也使得实力不够雄厚的平台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
交易所公链大多是以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作为定位,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达不到经济增长速度时,往往会引发经济萧条。按照这一逻辑,用被回购销毁,数量不断减少的平台币作为底层Token,最后只会导致公链生态的萧条,因为随着公链生态的扩大,社区对Token的需求会增加,由于Token的匮乏,社区开发者只能选择离开,这也是为什么以太坊在设计ETH的发行时采用通胀机制的原因。
擦亮双眼,警惕不法份子的陷阱
回购销毁的方式有太多暗箱操作的空间,部分平台或项目为了吸引用户,打出回购销毁的旗号,随后采用高抛低吸的二级市场运作策略降低回购成本,导致实际币价的走势达不到市场的预期。
另外,有些交易所平台的信息不透明,每个季度的财报,销毁金额等用户都无处可查,使得平台有了伪造财报,挪用资产的操作空间,使得资产价值产生巨大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必然给用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广大投资者应当理性制定投资策略,选择具备一定实力的资产进行投资,正视风险,同时也希望平台与项目能够脚踏实地,认真建设自己的生态,依据自身实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切勿竭泽而渔。
Bitcoin’s Universal Yield Layer Capabilities are Reshaping Trust, Security, and Utility Across the DeFi Landscape
The post Bitcoin’s Universal Yield Layer Capabilities are Reshaping Trust, Security, and Utility Acr...
Donald Trump Breaks Silence on $TRUMP Token Profits
The post Donald Trump Breaks Silence on $TRUMP Token Profits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dia Fintech New...
Inside the Push to Make Crypto Trading Bots More Secure to Mitigate Risks and Foster User Confidence
The post Inside the Push to Make Crypto Trading Bots More Secure to Mitigate Risks and Foster User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