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推特创始人Jack Dorsey 为什么要开发协议而不要平台?
作者:王广忠
编者注:原标题为《要协议不要平台》
2019 年 12 月 11 日,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发推宣布,要出资成立一个独立的开放标准研发团队,开发一套社交应用的协议,最终目标是让 Twitter 成为这套协议的客户端。推文中并没有提到 Web3.0 这个词,只是明确表示了 Twitter 要从「基于平台」的应用,转换成「基于协议」的应用。但这正是 Web3.0 的最内核的内容。另外,Jack 也明确提到了会使用区块链,所以 Twitter 的方向跟 Web3.0 思路明显是高度一致的。本文的题目《要协议不要平台》,来自推文中提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1】。
那么类似 Twitter 这样的互联网应用转成「基于协议」方式开发之后,对公司或者用户有什么好处呢?现实中又是否真的可行呢?一起来看看。
协议和平台
当下,我们日常使用的应用中,有些是基于协议的应用,但是主流是基于平台的应用,咱们先来介绍一下协议和平台的区别。所谓协议就是公开的游戏规则,是开放,中立的。比如我们使用 Web 是通过 HTTP 协议,这套协议是由一个非商业化的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任何人使用协议中涉及到的技术都不需要支付费用。协议中都是一些明确的规则,比如使用 HTTP 协议的时候,如果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 http://example.com/about.html 。HTTP 协议中的规定是,首先找到 example.com 对应的服务器,然后把 about.html 页面下载到浏览器中打开。公开的游戏规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基于 HTTP 协议,任何厂商都可以开发浏览器,任何人开发的浏览器,只要遵从 HTTP 的游戏规则,都可以不受歧视的加入到网络中来。互联网协议的例子很多,聊天有 IRC 协议,视频通信有 WebRTC ,Email 有 SMTP 协议。
而所谓平台就是私人公司,「基于平台」的应用,特点就是规则不公开。例如,Facebook 就是典型的平台。应用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如何通信,数据的底层格式是怎样的都是他们公司自己定的。这样,数据跟应用形成了绑定,公司也就拥有了用户的数据。因为 Facebook 上的数据,用户自己是不能完整的下载的,即使可以下载,也不能用到其他应用中,因为数据格式不同。Web2.0 也被称为「平台互联网」,因为主流的应用,例如亚马逊,Facebook,Twitter 都「基于平台」。
总之,从表面上看,协议是一个文档,而平台是一个公司,似乎没有可比性,但是本质上协议代表的是开放的游戏规则,而平台是一套封闭的游戏规则。
平台的优点和缺点
Jack 在推文中也提到,早年 Twitter 就很像一套协议,但是后来走了另外一条路,逐渐变得中心化,发展成了一个平台。这并不是孤例,互联网早期很多「基于协议」的应用都没有真正腾飞,而是被平台代替了,例如,「基于协议」的 Usenet 被 Reddit 这样的平台取代。那么平台比协议有哪些优势呢?现在 Twitter 决定走「基于协议」的路线,又暴露了平台的那些劣势呢?
Web2.0 时代,平台胜出,不是没有原因的,对比协议,平台有很多优势。「基于协议」的网络应用都很多明显的问题。第一是不好升级,大家都有自己的客户端,想要升级协议需要达成共识,知名的案例是「浏览器战争」,各大厂商只顾自身利益,升级的愿望很弱。第二是因为规则公平,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如果老大没有什么特权,就很难出现老大,没有老大,很多事情就没有人能一锤定音了。第三,因为规则开放,难以商业化。商业化的一个前提是定义稀缺资源,开放的规则没有边界,很难定义。而对应这些问题,平台就有明显优势。首先,自己公司的应用,想升级,立刻就可以。其次,应用属于公司,有效控制很容易,例如可以有效的审核不良内容,优化用户体验等等。第三,因为强势的控制,所以可以随意的定义稀缺性,所以商业化很容易达成,例如可以通过卖会员资格收费。另外,更深层的,平台提供了商业活动必不可少的信任,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信任支付宝,怎么会安心达成交易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首先,平台要承受法律压力。以社交平台为例,同一时刻,监管部门会认为平台审查太松了,而用户会感觉审查太严,几乎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可能被封号。要知道,一个全球的社交化平台,要适应的可是来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监管方和用户,所以平台的发展举步维艰。其次,平台的信任危机也日益严重。Facebook 的隐私泄露丑闻,造成扎克伯克上听证会成了家常便饭。第三,平台是有私人商业利益考量的,而利益驱动会造成方向扭曲。内容平台本来要追求的是最高的内容质量,但是现在很多内容平台的首页上,充斥的却是博眼球的恶俗标题。
总之,平台的优势来自中心化带来的强有力的控制和信任,但是时至今日,平台最大的问题也出在中心化上面。
协议的优势
所以,类似 Twitter 这样的公司,想要切换回去中心化的状态,就比较合理了。那么「基于协议」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基于协议」可以让决定权从中心到网络边缘。平台上要推荐什么内容,并不是中心化的公司决定的,而是由处于网络边缘的一个一个用户决定。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客户端,或者安装自己喜欢的推荐算法插件,来决定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例如,如果有人对于同性恋的话题很讨厌,那么就可以自己通过设置来屏蔽这些话题,不必强迫所有人都不能看相关话题。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互联网公司没有了法律负担,可以安心的写软件,同时,用户会感觉自己发布内容变得更加自由了,也会在平台上更加活跃。
其次,「基于协议」可以把数据控制权还给用户。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可以获得更好的隐私后台安全。数据不被单一的平台公司把持,也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举个例子,Gmail 之前,Hotmail 和雅虎邮箱就已经非常火了,但是不妨碍谷歌的人通过优质的用户体验赢得用户。Google 可以通过分析 Gmail 中存储的数据,给客户推广告,这个似乎跟 Facebook 类似,但是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 Gmail 中的数据,不管是联系人还是邮件都是可以完整导出的,如果 Gmail 让用户非常不满意,那么用户很容易带着数据,换个 Email 客户端。但是 Facebook 的数据,即便能导出,也不能保证我和我的朋友继续联系了。
当然,「基于协议」的思路想要真正崛起,需要商业上行得通。「基于协议」的应用,可以通过推荐类似加速或者存储这样的增值服务来赚钱,例如 Gmail 客户端作为一个应用是免费的,但是,用户同时也倾向于使用谷歌的存储服务,来存储自己的邮件数据,谷歌于是可以通过解析这些数据,推送一些广告来挣钱。商业化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这里不展开。需要强调一点,以往的「基于协议」的缺陷,例如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和难以商业化的问题,伴随着区块链的诞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Jack 的推文很好的总结了我们之前提过的」基于协议「开发应用的各种优势。第一,Jack 发现有些事情是中心化平台很难做到的,比如,给出一套全球通行的审查政策。第二,社交应用的推荐算法都不是开源的,用户没有选择的自由。第三,社交应用出于自己的利益,会去推容易吸引眼球的内容,而不是健康的内容。第四,新技术让去中心化变得可能,区块链提供了开放而且可持续的数据存放策略,以及治理机制和货币化机制。
结论
最后总结一下,对本节开头的问题给出答案。「基于协议」,可以让应用变得去中心化。平台可以避开监管困境,专注开发优质软件,用户则获得了更多发布内容自由和筛选内容的灵活性。但是,「基于协议」开发的愿景想要真正落地,要解决协议的开放性带来的种种弱点,例如,不能有效治理和商业化,区块链是克服这些弱点的关键技术。
另,Twitter 并不是第一个想开发社交化协议的公司。Web 之父 Tim Berners-Lee 的 Solid 项目【2】,就是在这个方向的探索。
[1] https://knightcolumbia.org/content/protocols-not-platforms-a-technological-approach-to-free-speech [2] https://inrupt.com/solid
Blockchain Developer Activity Drops Across Top Networks, Ethereum Still Leads
Developer activity has dropped across major blockchains, with Ethereum, Polygon, and Solana all seei...
TON Launches UAE Residency Program via Crypto Staking as Token Sees Price Breakout
TON launches UAE Golden Visa using $100K crypto stake while Toncoin price rises 8%, trading volume i...
How to Make DOGE and XRP Daily Income of $37,777: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Quid Miner GreenMine 2.0 Cloud Mining
Quid Miner offers a safer, passive income path for crypto holders amid market volatility through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