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未来有可能面对的最强对手可能不是Libra,而是……
原创:孙副社长
来源:白话区块链
最近,区块链行业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各种方式霸占行业媒体头条 小半年 的 Libra ,在最近半个月声音突然小了下去。 与之相对的,作为 Libra 协会盟主的 Facebook 则发布了一个名为 Facebook Pay 的新项目,同时宣称这一支付项目与 Calibra( Libra 钱包)之间没有太大联系。
这一举措让人联想到“ Facebook 暂时搁置 Libra 项目”的可能性,但不管背后缘由如何,在过去几个月里,无论在技术还是生态上, Libra 都没有出现太大的进展,反倒是在各国金融合规监管的泥潭中艰难挣扎 。欧洲各国的表态也都反映出: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之下,各国监管层是不太容许非国家的机构发行类似于货币的通证物,并在该国的经济生态内堂而皇之地作为支付媒介存在。
01 能与国家数字货币抗衡的项目 不会是大型企业的数字货币
这样的主导者固然有可能会为 Libra 带来庞大的生态伙伴资源,但 它们相对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其容易被各国政府部门纳入监管 ,从而拒之门外。如果金融部门面临的管理对象是比较小的企业,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他们还有没有能力像对待 Libra 一样,在其还没有推出之时,就施加非常大的压力呢?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举两个例子:
先来看人们非常熟悉的 Q 币,很多朋友应该都还记得,大约在几年之前,腾讯的 Q 币不仅能够用来进行游戏充值、话费充值,甚至还能在某些电商平台上购物,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腾讯版的 Libra 。
在 Q 币于 2002 年诞生的时候,腾讯还是一家比较小的公司,而其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在社会中也比较边缘,缺乏相关的监管条例,直到其发展到一定体量、生态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引发金融监管部门的注意,进而叫停了相关业务。
第二个例子,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比特币。 和 Q 币一样,比特币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没有引起主流社会察觉的主要原因是其体量比较小。然而在经历 2013 年牛市,市值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各国的金融行业都开始注意到了这个新生事物,也想把它纳入监管范围。
02 稳定币是最强的国家队对手 但当下胜负难分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支付习惯的养成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支付,比如说微信发红包和支付宝的淘宝付款,二是在线上线下全场景下的支付,比如说现在无处不在的微信和支付宝扫一扫。
那么,在区块链世界里,DCEP 现有的各路对手都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头号对手 Libra 不必多说,现在正纠结于与美国政府的监管之中,在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上,八字还没开始一撇;各种大大小小的 山寨币 基本没有什么经济生态可言,亦不足为患;而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 主流币 ”虽然也曾构建出独特的生态,但比特币所依靠的地下资产网络太过于非主流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普罗大众的使用习惯,以太坊虽然一度依靠去中心化融资,成为数字世界里的硬通货,然而随着相关融资模式的无以为继、外加后续的 DApp 故事也没能讲下去,现在也已经基本淡出了主流社会的视野。
看到这里,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稳定币才是在培养用户群体方面走得最靠前和最有可能成为 DCEP 竞争对手的数字资产。
因为无论行情牛熊,用户对于稳定币都有刚需存在 ——当市场从牛转熊时,投资者会把手里的数字货币转化成稳定币进行观望;在市场由熊转牛时,投资者又需要将法定货币转化成稳定币,将其作为跳板来入场。而当行情持续冷淡、投资者又不愿意卖出手里的 Token 时,他们又会选择 DeFi 来租赁一些去中心化的稳定币……
尽管场景不同、需求量也存在差异,但至少就现在而言,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对稳定币在特定场景下的依赖,也培养出了初始的使用习惯。
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在比较这两者谁能够率先形成一定规模的初始用户群体,只要越过这个规模的临界点,线上的支付场景将会延伸到线下,而用户群体也将会因为生态的扩大而出现急速的增加,进而给竞争对手带来极大的压力。
简而言之:量变引发质变。对于这一点,经历过 2015 年前后的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发展的朋友们应该能有所体会。而就目前来看,我们还很难断定 DCEP 与稳定币谁能够更早地摸到这个临界点 ,这个问题的变数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 DCEP 来说,正如在《DCEP VS LIBRA,新大博弈下数字经济的前哨战》中所提到的一样,DCEP 的决策、研发与落地的周期会是比较长、相关的动作会比较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提出了长达 5 年时间之后,DCEP 的很多细节仍然没有敲定,甚至在大的发展路线上可能也存在分歧。
反观稳定币方面,与包括 DCEP 在内的国家数字货币相比, 由小公司所主导的稳定币动作就要快得多 。以稳定币 USDT 为例,其同样是提出于 2014 年,但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其所要考虑的外界因素较少,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生态发展的速度相当之快——很多朋友可能还没有注意到,USDT 现在已经冲到了加密货币市值排行榜第 4 位,仅次于 BTC、ETH 和 XRP ,而仅仅在两年之前,它的排名在 50 开外。
但它的缺陷在于:虽然像数字货币小公司的决策速度可能会比较快,然而其所仰仗的经济生态,却 高度依赖于数字货币交易、甚至可能更多的是山寨币的交易。
鉴于比特币 OTC 的存在,我们目前很难判断 USDT 的使用者更多的是用其来投资比特币还是山寨币,如果是比特币倒还好说,毕竟这项资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如果是山寨币的话,稳定币未来的经济生态、甚至是自身的前途就要好好商榷一下了:毕竟,受到公链故事低迷的影响,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加,说现在的山寨币前途未卜,甚至是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刻之一。
03 殊途同归 稳定币的最终命运是被招安
尽管包括 DCEP 在内的数字货币和稳定币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变数,但对于稳定币来说,如果其不是像以比特币那样的去中心化社区存在,而是以企业的方式运营,那就算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于各国的国家队,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做强做大之后、经历一番 Libra 式的挣扎,最终被企业所在国政府所控制(类似的情况去年已经出现,比如说受到纽约金融服务局监管的 GUSD 和 PAX )。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会听到“美国国家队 USDT ”这样现在听来十分奇幻的 Title。 毕竟,在这场国际加密货币之争中,没有国家希望落后于人—— Libra 的出现,仿佛赛道上的发令枪,促使着无数国家向着货币区块链化的目标狂奔而去,至于这个项目是由自己直接运营、还是通过听命于己的公司来间接控制,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要有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数字货币项目。在这场浪潮中,各国现在只能往前,而无法再回头了。
第388期:你认为国产数字货币最大的竞争对手会是稳定币吗?为什么?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声 明: 本文 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文章版权和最终解释权归白话区块链所有。 』
Rewards Bunny Integrates with AIDEN to Revolutionize Web3 Engagement
Rewards Bunny taps AIDEN to merge AI and blockchain for the smarter Web3 rewards, seamless insights,...
OKX Wallet Integrates peaq Network for Seamless DePIN Access
This exclusive partnership with peaq Network focuses on permitting consumers to seamlessly access th...
At a Crossroads: Bitcoin vs. "Crypto"
As crypto enters the mainstream through ETFs and institutional adoption, the industry faces a pa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