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Stable 在短时间内完成两轮规模可观的预存款活动,首期额度 8.25 亿美元在短时间内被抢空,第二期合格认购金额突破 11 亿美元,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但在亮眼数据背后,也存在值得厘清的背景,项目由 Tether 关键人物推动,USDT 作为原生资产天然形成强绑定;预存款额度高度集中于早期机构与内部人;而从《GENIUS 法案》落地到项目加速推进,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又过于紧密。
本文试图在热度之外,呈现一个更完整的画面,它究竟在解决怎样的基础设施问题?谁在早期受益?风险在哪一侧?以及为什么这场发行在表象之外,还值得被仔细拆解。
以下为原文编译。
Stable 项目在第一阶段就以 8.25 亿美元的 TVL 横扫全场,用时仅 20 分钟就完成募集,最近又上线了公开测试网。但在这阵狂热背后,其实埋着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问题:稳定币高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内部人预先站位,以及这个项目究竟是在解决支付问题,还是只是在制造新一批「接盘侠」。下面是一份尽量诚实的解读:
项目是什么?
一个以 USDT 为原生资产的 Layer 1,由 Tether 内部人士力挺——但真正受益的人到底是谁?
关键数据:
融了 2800 万美元种子轮,预存款规模 8.25 亿美元(20 分钟就被抢完——会不会太快了?);公开测试网已上线,但主网距离正式启动还有几周时间,而早期内部人已经在为退出做准备。
核心叙事:
稳定币需要新的支付轨道,但 Stable 当前的设计,更有利于那些早早拿到筹码的人,而散户则处在明显的「后手劣势」位置。
价值主张:7/10
实际在解决什么问题:
用 USDT 作为 gas,确实免去了双代币来回倒腾的麻烦,这点说得过去。但有个直白的问题:用户真的在乎这个吗,还是主要在追逐预存款挖矿的高收益?
诚实评估:
的确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稳定币转账的 gas 费用),但在 Solana / Polygon 上,单笔 10 万美元级别的转账,手续费早就可以做到不足 1 美元。Tether 的 USDT0 跨链机制,也能做到类似效果,而不需要新建一条 L1。所谓的「痛点」,很可能没有市场营销说得那么大
真正有价值的部分:
更像是给机构用的支付基础设施,而不是面向零售端的支付革新。
但现在的结构是:散户负责投机,机构拿走协议层的价值。
USDT 转账现在已经很便宜了,在 @Solana 上手续费普遍低于 1 美元。那为什么还要专门上线一条全新的 L1,只为了再降个 10–20% 的费用?
竞争格局:6/10
真实的竞争环境:
@Plasma($XPL):叙事类似,融资规模更小,但采取了不同的代币经济设计
@Solana + $USDT:USDT 日成交量已经达到 50 亿美元级别,使用摩擦本来就很低
@LayerZero_Core / $USDT0:通过现有跨链基础设施就能完成 USDT 流转,无需再造一条新链
为什么 Stable 并非不可撼动:
先发优势确实存在,但 6 个月内就能被复制
如果替代方案同样好用,网络效应就很难持续累积
验证者高度集中(只有三十多个主要验证者),意味着明显的中心化风险
《GENIUS 法案》通过(2025 年 6 月)
→ @Tether_to 在 2025 年 8 月突然加速推进新的 L1
→ 2025 年 10 月预存款被超额认购 39 倍。
这一连串时间节点,怎么看都像是事先设计好的配合动作。
增长与热度:7/10
8.25 亿美元预存款:冷静一下看现实
20 分钟内就被抢完(更像 FOMO,而不是自然生长的需求),很大概率有 95% 的资金来自提前获知信息的巨鲸和内部人,由于额度太快被占满,几乎没有留给散户的 FOMO 阶段。资金在主网上线前都锁定,无法提前退出。
这些现象实际说明了什么:
机构兴趣是真的存在,但资金和筹码分布高度集中。早期内部人很可能在主网上线时选择抛售,散户大概率在情绪最亢奋的高位进场。
公开测试网活跃度(中规中矩):
Discord 订阅用户 600+(对一个主打新 L1 的项目来说并不亮眼),开发者活跃度有待观察(测试网上线才两周)。真正的应用要等主网上线之后才会陆续推出,暂无可参考的实际链上交易量数据。
资金在主网上线前都锁在金库里,只能等到开放领取时才解锁。
这是典型的「解锁—砸盘」结构:
早期存款人,在可以领取的那一刻,自然就变成了最有动力的卖方。
叙事与故事:7/10
故事为什么动听:
监管框架明朗(《GENIUS 法案》)制造出一种「现在不上车就没机会」的紧迫感
有 @Tether_to 背书,看起来像是拿到了机构层面的正式加持
支付基础设施的缺口,客观上确实存在
从时间顺序来看,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这个叙事的漏洞:
「USDT 当 gas」并不是颠覆性创新,只是渐进式的小改良。稳定币的普及本身并不依赖于再造一条新的 L1,真正拿到好处的是协议内部人,而不是普通用户。
对散户讲的故事仍然是那一套:「拿着稳定币还能额外赚收益」,这已经是上一轮周期验证过的经典陷阱
《GENIUS 法案》刚通过,立刻就出现一条「时机完美、叙事无敌」的 USDT L1?整体感觉,更像是一笔早就结构化设计好的交易,只是在等监管落地,方便披上一层合规外衣。
支持者情况:5/10
真正受益的人:
@paoloardoino(Tether CEO):如果 Stable 成为主流支付轨道,他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bitfinex:作为流动性提供方,可以通过交易手续费持续赚钱
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在新兴基础设施上布局的战略投资者
早期种子轮投资者:卡在主网上线前的位置,等着在主网情绪高点出货
可能受伤的人:
买入预存款金库的散户、晚进入主网的参与者、以为这是「免费支付」方案的普通用户(他们会在其他地方付出代价)
Tether 的 CEO 在力挺一套以 $USDT 作为原生代币的基础设施——USDT 用得越多,他赚得越多。
这么明显的利益冲突,却没被当成「重大冲突」来公开强调。
2800 万美元种子轮,很大概率拿到了巨量额度。预存款本身就充满内部人资金
公共主网上线那一刻 → 内部人几乎锁定可以把筹码抛给散户 FOMO
市场时机:6/10
为什么偏偏现在上线?
《GENIUS 法案》提供了合规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市场对稳定币整体情绪偏正面。但这一切在时间点上,又「巧得有点过头」
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监管风向反转(《GENIUS 法案》本身就有反对声音);竞品稳定币 L1 上线更快、抢走叙事;主网上线后,真实交易量不及预期;内部人砸盘导致代币价格崩跌
更坦白的说法:
这轮发行的节奏就是:「我们等到监管确定,然后立刻冲进市场」。这要么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执行力,要么就是高度配合好的「精心编排」。
最终评分:38/60(63%)
多头逻辑(依然成立):
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确实非常重要;以 USDT 为原生资产的网络,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某种行业标准;提前卡位基础设施,确实能抓到长期价值;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主网的技术执行看起来还算靠谱
空头逻辑(同样真实):
在散户入场前,内部人已经大量提前埋伏;解决的问题,本身已经被现有方案「大部分解决」;代币结构对早期存款人极度有利,却不利于在主网上买入的后手;如果《GENIUS 法案》遭遇挑战,项目面临监管不确定性
让人不太舒服的真相:
这也许真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层面「还不错」的项目,但它的分配与发行机制,明显是向内部人严重倾斜:早期存款人最有动力在主网 FOMO 高点卖出,散户通常是在情绪最亢奋的时候接盘。
这是一个再经典不过的结构。
Stable 在技术上有实打实的看点,也确实瞄准了真实存在的问题。
但它选择的时机、预存款机制和内部人站位方式,全都高度符合那种——
「看起来是基础设施升级,本质是早期内部人友好型发行」的标准范式。
这并不意味着项目一定是坏的,
只是意味着:风险极度不对称。
务必要想清楚:你现在站在时间轴的哪一侧
这不是投资建议,但你可以注意一个细节:
机构预存款 20 分钟就抢完了,
而散户这边还在问「Stable 是什么?」。
内部人与散户入场之间的那段时间差,
往往就是大多数亏损发生的地方。
「 原文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