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179,557,276,744.53 -0.01%
24H爆仓
$381,555,635.31 +0.49%
恐慌指数:
0%
ETH Gas
币种
交易所

BNB 與 SOL 儲備公司對比:亞洲與美國華爾街各自站隊?

收藏
分享

數位資產財庫 (DAT) 公司興起,BNB 陣營由亞洲資本主導,而 SOL 陣營則由美國華爾街機構推動,兩者在資金來源、合規路徑與生態導向均有不同。
(前情提要: 港股「BNB微策略」誕生!華興資本聯手YZi Labs,投資1億美元建立BNB金庫
(背景補充: Solana衝上216美元創2月以來新高,SOL金庫公司能推動幣價突破300鎂?

本文目錄

 

加密「財庫」公司的崛起

近年來,資本市場湧現出一批「數位資產財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 DAT) 型上市公司:透過增發或私募籌資,將現金或等值數位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並長期持有,部分案例還配套質押、節點與流動性管理。先行者為 MicroStrategy (2020 年啟動比特幣資產配置),為「公司級持幣」提供了可複製範式;其後以太坊側出現公司化配置 ETH 的探索,DAT 敘事由 BTC 延伸至 ETH。此後,該路徑進一步外溢至 BNB 與 SOL,並逐步呈現出區域分化:前者以幣安生態與亞洲資本主導;後者主要由美國的機構投資方主導、並由華爾街投行透過併購/買殼、PIPE 及可轉/權證等工具完成結構化落地。

BNB 陣營:亞洲資本的「財庫聯盟」

以 BNB 為核心儲備的數位資產財庫 (DAT) 正加速啟動與佈局:不丹特別行政區格勒普正念城 (Gelephu Mindfulness City, GMC) 宣布將 BTC、ETH、BNB 納入該區戰略儲備資產,成為將數位資產納入官方儲備的先行者之一。CZ 隨後表示,這並非單一的比特幣儲備,而是包含 ETH 與 BNB 在內的多幣種儲備,此舉為更多司法轄區將 BNB 等數位資產納入戰略儲備打開了大門。

Nano Labs 揭露其 BNB 持有量增至 128,000 枚 (其中近期透過 OTC 方式增配 8,000 枚,平均購入價約 801 美元/枚,綜合平均成本約 713 美元/枚),並提出「多管齊下」的儲備路徑:持續累積 BNB、收購專注 BNB 儲備的公司控股權,以及投資以 BNB 為核心的企業,以強化在 BNB 生態中的戰略地位。同時,Nano Labs 與 CEA Industries 達成股權投資安排:以每股 10.10 美元認購 495,050 股,並獲 495,050 份 15.15 美元/股的認股權證;該交易屬於 CEA 5 億美元 PIPE 的一部分,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購入 BNB。

CEA Industries (那斯達克:VAPE) 與 10X Capital 在 YZi Labs 領投与戰略支持下宣布完成 5 億美元私募 (其中 4 億美元為現金、1 億美元為加密資產),計畫打造規模最大的、專注於 BNB Chain 的上市金庫公司;配套權證若全部行使,整體融資上限可拓展至 12.5 億美元。公司將於 8 月 6 日更名為 BNB Network Company,股票代碼變更為 BNC,10X Capital 擔任國庫策略資產管理人,參與方逾 140 家機構與個人 (包括 Pantera、GSR、dao5、Arrington、Blockchain.com、Bitfury 創辦人等),David Namdar (Galaxy Digital 聯合創辦人、10X Capital 高級合夥人) 出任執行長。隨後,BNC 先揭露 BNB 持倉 325,000 枚 (較此前 200,000 枚新增 125,000 枚),後更新為超過 350,000 枚,並表示將持續擴充持倉、面向機構推出產品與服務。

Liminatus Pharma 宣布設立 American BNB Strategy 子公司,擬募集並投資最高 5 億美元於 BNB,定位為長期資產配置而非短期投機,並計畫採用 Ceffu 的機構級託管基礎設施;公司同步推進合規審查及相關審批流程,旨在在支持腫瘤免疫治療等主營業務的同時,提升資產負債表的抗風險能力與股東回報彈性。

Windtree Therapeutics 簽署最高 5 億美元的股權信用額度 (ELOC) 並另行簽署 2,000 萬美元股份購買協議,揭露約 99% 的所得將用於購入 BNB;ELOC 的啟用以股東批准增發等條件為前提。其後因不符合那斯達克上市規則 5550(a)(2) (最低買入價要求) 被決定摘牌,隨後轉至場外交易,但公司表示該變動不影響其既定的業務與資訊揭露安排。

華興資本與 YZi Labs 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擬自營配置約 1 億美元 BNB;在推進 BNB 於香港持牌合規虛擬資產交易所上線的同時,聯合生態夥伴籌劃規模達數億美元的 RWA 基金;雙方將圍繞項目對接、品牌與市場支持、金融產品設計與資本市場協作等提供戰略與資源賦能 (備忘錄為框架性、非約束性文件,後續以正式協議為準)。

B Strategy 在 YZi Labs 的戰略支持下,籌備面向 BNB 的美國上市財庫公司,目標規模 10 億美元,定位為「持有 + 生態投資」的雙輪驅動,並明確提出「最大化 BNB-per-share」的資本管理目標;公司管理層來自加密與傳統投行/律所背景,擬以公開上市載體承接全球資金,並強調獨立託管、可驗證持倉與透明揭露。

作為多資產樣本,The Brooker Group 最新揭露持有 BNB 43,022.4 枚;公司財報口徑顯示,階段內數位資產庫存的增加主要來源為「賺取的收入」而非新增投資購入,並同時在資產組合中持有 BTC、ETH、SOL 等。

Amber International 與 Hash Global 合作推出 BNB 基金,為機構投資者提供面向 BNB 鏈上場景的原生收益產品;與此同時,Amber International 完成 2,550 萬美元私募,發行價每股 10.45 美元、較三日均價折讓約 5%,其 1 億美元加密生態系統儲備在原有 BTC、ETH、SOL 的基礎上擴展至 BNB、XRPSUI,以強化與 BNB 生態的聯動與配置彈性。

趙長鵬 (CZ) 談加密資產財庫策略 (DAT)

傳統投資者進入加密世界的橋樑。許多人往往將 DAT 的概念理解得過於簡單,但事實上這一賽道細分眾多;歸根究底,其核心邏輯是將數位貨幣以股票化的方式進行包裝,從而讓傳統股民能夠便捷地參與投資。

DAT 領域存在多種層次和形態,就像傳統公司一樣,各類模式可以並存。加密 ETF 主要在美國發行,但不少投資者缺乏美國股票帳戶,或不願承擔其高昂的交易和管理成本;相比之下,像 Strategy 這樣的上市公司透過直接持有數位貨幣,往往能以更低成本實現資產配置,同時融資方式更為多樣,可在美國、香港、日本等不同市場籌資;不同地區上市公司在融資管道和投資者結構上的差異,也塑造了各自獨特的市場格局。

從 BTC、ETH 到 SOL:華爾街的第三條主線

據 Strategic SOL Reserve 數據,已追蹤的 13 家機構合計持有約 868.9 萬枚 SOL。大額持倉集中在少數幾家:Sharps Technology 約 214 萬枚、Upexi 約 200 萬枚、DeFi Development Corp 約 183.1 萬枚、Mercurity Fintech 約 108.3 萬枚、iSpecimen 約 100 萬枚。

其中,DeFi Development Corp 參與質押約 15.89 萬枚;全樣本合計參與質押約 58.51 萬枚 SOL,平均年化約 6.86%。

Galaxy Digital、Jump Crypto、Multicoin Capital 正與出資方洽談,擬募集約 10 億美元集中配置 SOL,並透過收購一家已上市公司組建面向 Solana 的數位資產財庫公司;Cantor Fitzgerald 擔任牽頭投行。相關計畫據稱已獲 Solana Foundation 認可,預計在 9 月上旬完成。

與此同時,Pantera Capital 正主導對一家那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投資改造,擬合計募集最高 12.5 億美元,将其轉型為以 Solana 為核心的投資/財庫平台:先行由 Pantera 牽頭募集 5 億美元,並透過認股權證預留額外 7.5 億美元的籌資選項;目標公司向 Pantera 領銜的投資者集團增發新股募集現金,隨後以所募資金購買 SOL 建立財庫;Pantera 擬派一名高管進入該公司董事會,目標公司擬更名為「Solana Co.」;除美資機構外,亦有部分亞洲投資者參與,Pantera 自投約 1 億美元。標的公司名稱目前未揭露,具體以正式公告為準。

需要強調的是,DAT 並不等同於在二級市場按市價「掃貨」。財庫增持可以透過基金會定向配售、場外 (OTC) 折價交易,或以既有鎖倉份額作對價置換等方式完成;在持幣與來源證明充分、託管與鏈上可核驗的前提下,相關頭寸即可按揭露/審計口徑入帳為持有。實際執行中各方對口徑與流程往往存在裁量空間。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一方面要面對揭露時點錯配 (資金到位、託管地址公開與財務入帳通常滯後於價格反應) 與預期交易主導的短期動量 (傳聞、路演、輿情放大導致的 FOMO 與「買預期、賣事實」);另一方面,財庫相關上市公司可能因題材溢價、流動性稀缺與再融資結構而出現股價長期高於每股持幣淨值 (NAV) 的情況。更需重點關注退出與策略變更風險:如增發/換股解禁、減持或調倉揭露、出售財庫資產、戰略調整,甚至退市/轉板等事件對股價与現貨的傳導衝擊。

結合 Solana 的持幣結構與參與者畫像,DAT 與早期高集中度的基金會/VC 鎖倉可能形成疊加效應:部分「買入做儲備」的公告未必對應二級市場的淨新增買盤,而更可能是透過 DAT 載體實現的份額置換或折價場外流轉。短期看,這類工程化資金動作仍可能帶來價格的脈衝式上行;但若淨需求不足、解鎖與再融資節奏偏快,或市場對持幣證明/來源證明/鎖定安排的可驗證性缺乏信任,則不排除出現「利好多、價格走弱」的結果。穩妥的做法是逐項核查:資金來源與用途是否明確專用於購入 SOL;託管方與鏈上地址是否公開且可核驗;每股對應 SOL 數量與 NAV 折/溢價水平如何;鎖定/解鎖與可能的二次融資是否構成對既有股東與持幣人權益的稀釋或拋壓路徑。

結語

過去一年,DAT 自 BTC、ETH 延伸至 BNB、SOL,呈現雙線推進:一端由亞洲資金與生態方聯動,沿「持有 + 生態投資」推進 BNB 財庫;另一端由美國機構投資方主導、華爾街投行以併購/買殼、PIPE、可轉換證券與權證等工程化工具促成以 SOL 為核心的財庫平台改造。兩者共同點在於均依託「上市公司殼 + 資本市場融資」實現資產配置與規模化持有;差異體現在資金來源、合規路徑與生態導向。對定價而言,關鍵不在公告數量,而在資金與籌碼的真實流向與形成機制 — — 若主要來自 OTC/定向或鎖倉轉換,其對二級現貨的邊際需求未必等同於公開市場淨買盤。對投資者,更應追蹤:持倉是否入帳且可核驗、託管與鏈上揭露是否充分、財庫股的每股持幣與 NAV 折溢價、再融资节奏与质押/解鎖安排、以及策略延續性與治理。唯有在資訊揭露與約束機制更透明、可驗證的前提下,DAT 才可能由「題材驅動」走向可持續的資產配置工具。

 

?相關報導?

OSL HK 上線 BNB,成為香港首家支援 BNB 的交易所,開放3組交易對面向專業投資人

BNB 突破 $880 再創歷史新高!但這家 BNB 財庫公司 Windtree Therapeutics 遭納斯達克退市,單日崩跌 77%

加密金庫新風向:買 SOL 比囤 ETH 更有效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