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digm 创始人:最好的协议,治理最小化
为什么?因为治理最小化允许利益相关者依赖于某一协议。这就形成了一个采用的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其它途径难以实现的扩容。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功的传统互联网协议,如 HTTP 和 SMTP ,看看这些协议在今天具备的巨大能量。正是治理最小化使得它们成为每个人都依赖的标准,其采用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企业所达到的水平。
在治理依然重要的前提下,本文解释了治理最小化,并推测了其影响。
什么是「治理最小化」
治理最小化意味着尽可能减少权力以及对治理的依赖。
治理最小化很重要,因为它支撑了协议的主要价值主张:可信的 中立性 。治理最小化往往提高了该协议可信的中立性。
在目前的实践中,治理最小化最直接适用于链上治理最小化。如果一家协议想要获得最大的采用度,并且能避免对协议函数进行治理,则它应该这样做,即要做到链上治理最小化。
什么是可信的中立性?
可信的中立性意味着可靠性,这意味着利益相关者(例如用户或开发者)可以使用或构建协议,且坚信该协议不会发生变化而背叛他们的利益。协议通过避免沦为任何特定群体的「傀儡」,进而保持可信的中立性。
可信的中立性为何非常重要?
可信的中立性是当今加密领域的主要价值主张。为新的开放式和可预测的货币形式打开了大门,创造了任何人都可以公开创建和访问新应用的平台。
现有的平台缺乏可信的中立性,进一步凸显了其重要性。央行作为货币平台不具备可信的中立性,因为有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可以决定随意印钞。Facebook 和 Twitter 作为应用平台并不是可信的中立者,因为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可以做出改变,扼杀整个开发者生态系统。
可信的中立性为平台中锁定的价值创造安全环境,阻止价值被盗窃、关闭和限制。这些价值既有实体的(例如,资金),也有抽象的(例如,开发时间、用户)。
如果可信的中立性彻底失败,就是一个随时准备跑路的骗局。平台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可以部分或整体地跑路,卷走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或创造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一家中心化加密交易所的运营者卷走用户资金。还可以举个抽象的例子:假设 Twitter 关闭第三方开发者界面,使得 Twitter 公司自己的交互界面成为唯一的选择。
治理最小化不是什么?
治理最小化并不是治理可以或应该完全消失的想法。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没有治理(「必不可少的治理」,稍后对此进行详细解释),有些协议函数很难或不可能被执行。至少,治理总是通过社会性协调(「非正式」)和硬分叉的能力而存在的。
治理最小化创造了更多的中立协议
创建完善的治理系统就像设计一个永动装置。有众所周知的博弈理论性结果表明,所有治理系统本质上都是不稳定的,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理想的属性。将治理系统正规化往往会通过降低非正式治理解决边缘案件的能力,放大了这些固有的问题。
因此,治理系统越正式,越容易在足够长的时间范围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傀儡。这主要是因为,将治理系统正规化需要使利益相关者正规化(谁拥有发言权,以及他们应该拥有多少发言权)。将利益相关者正规化在实践中在单个时间点很难落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持币者错位
链上治理利益相关者的正规化,往往是通过简单的代币所有权来确认,而治理本身则通过持币人投票加以实现。遗憾的是,由于许多原因,代币持有量无法准确反映协议中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原因包括:
-
并非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然是代币持有者,尤其是用户和开发者。
-
代币所有权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利益相关者对协议、当前或未来的重要性。当下一个达到 Facebook 或谷歌规模的应用出现时,可能会被那些拥有较多代币的人扼杀在摇篮中。
-
利益相关者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在考虑尚未存在的未来利益相关者时,这一点尤其明显。考虑一下尚未创建的巨型应用的利益。
因此,代币持有人投票对协议的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错位问题,包括:
-
外部压力。例如,Facebook 公司面临外部压力,要求封锁外部开发者访问 Facebook 这个世界上最详细的社交图谱。无论这是对还是错,但它确实扼杀了许多应用,以及无法计算的、尚未创建的未来应用。
-
价值捕捉。持币者可能希望以牺牲他人的代价为自己获取价值。例如,Twitter 以牺牲第三方开发者为代价垄断了其协议的交互界面。
-
时间范围不匹配。与协议不同,持币者持币的时间范围存在天壤之别。这可能驱使他们获取短期价值,而牺牲了协议的长期使用性。例如,目光瞄准短期升值前景的 Maker 持币者可能会提高稳定费,以在短期内创造价值,而不管长期影响如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Facebook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网络效应仍在增长的时候,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拒绝展示广告(捕捉价值)的决策,曾是互联网世界轰动一时的事件。
-
外部经济利益。持币者也可能是另一代币的巨鲸,其投票时要考虑这种利益,而不是对协议带来改变的利益。DeFi 中的流动性挖矿项目特别容易受到这种形式错位的影响。
利用这些错位行为牟利是有据可查的,而且很难避免。突出的问题包括出钱贿选,或使用借来的代币投票,后者因为闪电贷款的发明变得更容易,且已经切实出现过!
其它副作用
即使参与者没有明确将系统搞成傀儡,治理仍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例如,正式的治理系统可能一味鼓励行动而不是不采取行动,即使不采取行动是更优解。治理也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进化速度
对链上治理进行辩护的一种常见论点是其可以让协议更快地发展。然而,几乎没有任何经验证据可以表明链上治理会带来协议进化加速。
不过,链上治理处于非常幼稚的萌芽状态,因此对其做过于严格地判断可能为时过早。
以往实践证明的其实恰恰相反:协议如果没有 链上治理 ,可以实现快速的进化。例如,早期的以太坊和 Uniswap 是单纯通过硬分叉进行快速进化的协议。这种敏捷性可归因于其紧密的社区、较低的系统重要性以及对核心开发团队的高度信任。
而在之后,区块链协议的进化中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伴随网络效应、指针粘性(协议嵌入到其他协议 / 应用的代码中)和风险厌恶等的综合影响,进化可能会变慢。不过,如果变革足够重要,用户和应用可以自愿选择加入。这通常意味着第一层协议(公链)的硬分叉和第二层协议或应用的自愿迁移,正如在 Uniswap、Maker、Compound 和 Augur 等协议 v1 向 v2 更新过度中出现的转换。
最终,如果某一个协议绝对逊色于一个新的替代方案,它最终将被超越和死亡。这就是进化在自然界中的工作方式。在遗传密码意义上,单个生物体不会进化。当副本是由突变所带来时,即发生了进化。这种方法之前在开源(如 Linux)生态系统中同样奏效。
由于可信的中立性是协议的主要价值主张,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治理最小化的推进,即使意味着单个协议级别的进化速度较慢,依然将带来最大限度的采用率。
治理最小化可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更快进化
最重要的是,可靠的单个协议支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更快进化,因为开发者可以自信地使用这些构建基块。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公司的代码都是开源的、中立的,并且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那么互联网应用开发会有多快。
治理什么时候会有价值?
当协议的核心机制需要人工输入参数时,治理是需要的。当协议对特定操作的响应无法提前知道或无法从链上数据派生,因此无法编码到协议中时,需要人工输入。我们称这些机制为「必不可少的治理」。
治理必不可少的领域包括:
-
协议共识本身 (例如,比特币或以太坊的第一层共识机制)。共识是判定两个历史哪个是有效的。这种治理受到严格限制:比特币矿工可以双花、回滚历史,但不能发行无限的比特币。
-
预言机。预言机需要某种形式的人类机制来决定其数据是否有效。
可能需要治理的领域包括:
-
财富管理。在可见的未来可能需要治理:决定如何分配资金是一个很难实现自动化的问题。
-
复杂的参数设定:举个例子, Maker 当前需要治理来批准新的抵押品类型,并设置相应的抵押品要求。新抵押品(其中一些甚至可能在今天根本不存在!)存在适用性问题,其风险状况很难提前评估,这些功能本质上是难以用编码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治理可以被消除。例如,Maker 可以构建一个以编程方式设置利率的机制,无需治理来设置利率。
治理往往是一种复杂的权衡。例如,Maker 系统选择允许许多不同的抵押品类型,以提高资本效率。当然这也存在一个缺点,即处理新的抵押品类型的能力需要治理,并伴随与该治理相关的所有系统风险、社区能源和复杂性。可以通过只使用一种类型的抵押品,构建一个治理最小化的 Maker 替代方案;这个系统是否「更好」,其评估颇具挑战性。
最后,在某些情况下,治理可能是一个功能。例如,人们可以更改游戏规则(治理),可能成为某些游戏或社交应用吸引用户的核心机制。
治理最小化并非包治百病
虽然治理最小化的协议更可靠,但依然可能对某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产生不良后果。
例如,治理最小化协议中的多数参与者仍然可以选择利于自己的硬分叉,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不过其成本很高:公然违反可信中立性,会导致未来潜在利益相关者失去信任,而利益相关者出局,则往往会降低网络效应以及协议的使用。当然,分叉也可以是一个功能:两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利用分叉,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协议生活。
最重要的是,在一些地方取消治理并不意味着可以或将在任何地方消除治理。甚至会造成:在治理集中的较少领域中,治理变得更加重要。
加密治理依然重要,创新的时机业已成熟
运作良好的治理仍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必不可少的治理领域(例如第一层共识、 预言机 )。如果区块链的精髓在于提供真相被普遍接受的分类账,那么其完整性就至关重要。
链上治理系统的创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当前天真的「一币一票」标准之上可能进行改进(例如二次投票、决策市场 futarchy),且其创建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这些实验运行,我仍然很兴奋,并相信:我们将看到未来几十年治理系统通过区块链带来的创新会多过「现实世界」。
价值捕捉
价值所需的治理程度是实时展开的实验。指针粘性、Gas 成本、用户启动状态(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中的实时出价,用户需要在新协议中重新启动)以及其他网络效应,这些因素可以产生防御性,并可以使治理最小化协议捕捉价值。
价值捕捉 = 使用 x 转化率。本文的核心主张是,使用治理最小化的协议将获得更高的价值捕捉(方程的左侧)。转化率(等式右侧)仍然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与传统企业相比,治理最小化协议的使用数可能更高,但转化率较低。这是经济上要发现的关系。
另外,还有许多人热衷于听到「价值捕捉」,但认为其「邪恶」!价值捕捉可以达到几个重要目的。首先它激励协议的创建。其次,如果需要治理,治理价值捕捉是必要的,可以激励对治理和安全做贡献(使对治理的 51% 攻击成本更高)。最后它可以帮助资助进一步发展。
最终只有「必不可少的治理」是可防御的。任何非不可或缺的事物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竞争所淘汰。
结论
治理最小化的协议将迎来最广泛的使用。这是一项核心属性,开启信任与采用之间的正反馈循环。还将强大、基本的工具掌握在所有创建者手中,为整个加密生态系统创造更多机会、带来更快的进展。
随着加密技术成长为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治理最小化可以带来全社会更大的机会和更快的进步。
来源:链闻ChainNews(ID:chainnewscom)
==
和11万人同时接收最新行情资讯
搜“鸵鸟区块链”下载
和2万人一起加入鸵鸟社群
添加微信ID:tuoniao02
Ai sẽ là người được lợi trong đợt Bull Run của Bitcoin?
Theo báo cáo của sàn giao dịch OKEx trong thời kỳ Bull Run hiện tại của Bitcoin, những ch...
MCDEX khởi chạy trên mạng thử nghiệm Arbitrum Rollup L2
MCDEX vui mừng thông báo về việc ra mắt testnet của mình trên Arbitrum Rollup, một giải pháp khả năn...
[Tổng kết AMA] Cùng BigcoinVietnam tìm hiểu về Lien.Finance
Vào 11:00 AM - 12:00 PM, thứ tư, ngày 02/12/2020 Lien.Finance và BigcoinVietnam đã tổ chức mộ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