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权益证明vs.工作量证明 (2020 年11月)
权益证明在同样成本下可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理解这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权益证明和工作量证明摆在一起看,假设每天有$1的区块奖励,攻击此网络所需的成本是多少。
基 于 GPU 的工作量证明
你可以便宜租到 GPU,所以攻击网络的成本就只是租到足够的 GPU 算力以超过现有的矿工。每产生 $1 的区块奖励,现有矿工的成本将近 $1 (如果成本高于 $1,矿工就会因为无利可图而退出,反之新矿工就会加入进来获取利润)。因此,攻击网络的成本只需要高于 $1/天,而且可能只需要持续几个小时。
总攻击成本:~$0.26 (假设攻击 6 小时),且因为攻击者可以收到区块奖励,所以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压到零。
基于 ASIC 的工作量证明
ASICs 其实是资本成本:当买进 ASIC 时你预期大概可以用两年,因为它会慢慢耗损或是被性能更好的硬件取代。如果一个链被 51% 攻击了,社群大概会更换 PoW 算法来做出应对,而这时你的 ASIC 就会失去价值。平均而言,挖矿成本约为 1/3 的经常性成本与 2/3 的资本成本 (详见此处)。
因此,每 $1 的区块奖励上,矿工每天会花 ~$0.33 在电力与维护上,并花费 ~$0.67 在他们的 ASIC 上。假设 ASIC 可以用大约 2 年,矿工会需要为单位 ASIC 硬件花费 $486.67。
(译注:$486.67 = 365 天 x 2 x $0.67 资本成本)
总 攻击成本 :$486.67 (ASICs) + $0.08 (电力与维护) = $486.75
(译注:此处电力与维护成本也是假设攻击时长 6 小时)
话虽如此,值得注意的是 ASICs (相较 GPU) 带来较高的安全性是以中心化的高代价换来的,因此加入 ASIC 挖矿的门槛也非常高。)
权益证明 Proof of stake
权益证明的成本几乎是百分百的资本成本 (抵押的币);唯一的营运成本是运行节点的成本。这样人们会愿意为每天每 $1 的区块奖励锁住多少的资金呢?不像 ASIC,抵押的币不会贬值,而且当你不想抵押了你还可以在一段短时间内取回质押金。因此,参与者应该会愿意为同样程度的奖励付出比 ASIC 的情况更高的资本成本。
让我们假设 ~15% 的报酬率足够吸引人们抵押 (这是 eth2 的期望报酬率)。因此每天 $1 的区块奖励会吸引相当于 6.667 年报酬的抵押,或换算为金额为 $2,433 。节点消耗的硬件与电力成本很小,每一千元的电脑可以抵押成千上万的资产,而且每月 ~$100 的电力与网费也算足够。但保守来说,我们假设这些经常性成本是抵押总成本的 ~10%。所以我们只有每天 $0.90 的区块奖励对应到资本成本,因此我们还要把上面的数字减少 ~10%。
(译注:6.667 年 = $1 / (15% 年报酬);$2,433 = $1/天 x 365 x 6.667)
总攻击成本:$0.90/天 * 6.667 年 = $2,189
长期来说,这个攻击成本会预期会更高,因为抵押会变得更有效率,而且人们也会更能接受较低的报酬率。我个人预期这个数字最终会攀升到 $10,000 的程度。
取得这么高程度安全性的唯一“代价”就是在质押期间不方便随意转移质押金。甚至有可能因为人们认知到这些被锁住的币会造成币的价值攀升,所以在社群流通的货币总数,或是能做有生产性投资的资金,都能维持不变。反观 PoW,维持共识的「代价」是疯狂地损耗大量电力。
更高安全性或更低成本?
注意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运用这个增加 5-20 倍的每单位成本安全性。一种方式是区块奖励维持现状,并受益于增加的安全性。另一种方式是维持现有程度的安全性,并大量减少区块奖励 (也就是减少共识机制成本的“浪费”)。
两种方式都行。我个人喜欢后者,因为我们下文会看到,比起工作量证明,在权益证明中一个成功的攻击能够造成的伤害更少,而且更容易从攻击中复原。
权益证明更容易从攻击中复原
在工作量证明的系统,如果你的链遭受 51% 攻击,你会怎么做?目前为止,实践上唯一的应对方式一直是“慢慢等,直到攻击者觉得无聊”。但这忽略了一种更危险的攻击叫做“重生点埋伏攻击 (spawn camping attack)”,攻击者可以对链攻击再攻击,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让链无法再使用。
(译注:重生点埋伏是一种游戏术语,在对方玩家阵亡重生的地方埋伏,造成对方玩家一重生就再阵亡,毫无回击能力。)
基于 GPU 的系统完全没有防御的办法,而且持续攻击的攻击者可以轻易让一个链永远毫无用处 (或更实际一点,转移到权益证明或proof of authority 权威证明)。实际上,在攻击开始后的前几天,攻击者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低,而诚实矿工会离开,因为他们没办法在持续攻击之下取得区块奖励。
在基于 ASIC 的系统,社群有办法应对第一波攻击,但接下来的攻击就会变得很容易。社群可以在第一波攻击之后,硬分叉来更换工作量證明的演算法,也就是把所有 ASIC “变砖”(包含攻击者与诚实矿工的 ASIC)。但如果攻击者愿意承受自己 ASIC 变砖的成本,接下来的情况就和 GPU 的情况一样 (因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为新算法制造与生产 ASIC),所以在这之后攻击者可以很便宜地持续重生点埋伏攻击。
(译注:变砖为电子产品俚语,代表损坏后无法使用,像砖头一样。)
权益证明的情况,情况则变得非常开朗。针对一些种类的 51% 攻击 (特别指想要推翻已经敲定的区块),权益证明共识有内建的 “罚没” (slashing) 机制,大比例的攻击者抵押会被自动销毁 (而且不会销毁到其他人的抵押)。
针对其他种类的,更难侦测的攻击 (特别指 51% 合谋截断其他人信息),社群可以协调一个“少数使用者发起软分叉minority user-activated soft fork (UASF)”,可以大量销毁攻击者的资金 (在以太坊中,可以透过“消极惩罚 inactivity leak”做到)。不需要采取“硬分叉删除货币”措施。除了 UASF 需要人为协调要选择哪个少数区块,其余事情都是自动化的,只要遵照协定规则去执行即可。
(译注:少数区块 minority block 是小于 51% 抵押总数的验证者决定出来的区块。)
因此,对链的第一次攻击就会耗损攻击者几百万美元,而且社群可以几天内马上站稳脚步。第二次攻击仍然会花费攻击者数百万美元,因为他们需要买新的币去取代旧的已经烧毁的币。再攻击第三次,就会再烧更多的数百万美元。局面极为不对称,而且优势并不会在攻击者那边。
权益证明比 ASIC 更去中心化
基于 GPU 的工作量证明还算合理地去中心化,因为取得 GPU 不会太难。但前面提过,基于 GPU 的挖矿难以满足「在攻击之下的安全性」这个准则。另一方面,基于 ASIC 的挖矿,则需要数百万美元的资本 (而且如果你的 ASIC 是买来的,多数时候,制造商会占更多便宜)
这个资本门槛会是回答“权益证明代表富者更富”这个常见论点的答案:ASIC 挖矿也是富者更富,而且这个局面下,富者更占据优势。权益证明的最低抵押门槛在相比之下算是很低,而且许多一般人更有机会进入。
(译注:就文章完成当下 440 USD/ETH 的价格来看,最低抵押门槛大概是 9.3 万人民币。)
进一步说,权益证明更能抵抗审查。GPU 挖矿和 ASIC 挖矿很容易侦测,他们需要大量电力消耗、昂贵硬体采购、及大型厂房。另一方面,权益證明可以跑在一台不起眼的笔电上,甚至也可以透过 VPN 做。
工作量证明可能的优势
我认为 PoW 有两大主要优势,但这些优势其实有相当的限制性。
权益证明更像个“封闭系统”,长期而言财富更加集中。
在权益证明中,如果你有一些币,你可以抵押那些币,并且获得更多同种类的币。而在工作量证明中,你总是可以获得更多币,但你需要一些外部资源来达成。因此,人们会认为长期而言权益证明的币的分配会更集中。
我的回应是,在 PoS 中,报酬一般而言会很低 (所以验证者的获利也会低)。在 eth2,我们预期验证者的年收益率会相当于总 ETH 供给量的 ~0.5-2%。而且更多验证者抵押,利率会更低。因此,可能要花个一世纪,整个资产集中程度才会翻倍,而且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之下,其他促进分配的压力 (人们想花他们手上的钱,分配资产到慈善或他们自己的子孙等等) 比较可能会占上风。
权益证明需要“弱主观性” (weak subjectivity)而工作量证明不需要。
关于“弱主观性”的概念可以看这个原始介绍。本质上,就是节点在第一次上线,或是在离线很长一段时间之后 (数个月) 再次上线,这个节点必须要透过第三方的资源,才能决定正确的链头在哪。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他们的朋友、可以是交易所或区块链浏览器、或是客户端开发者本身、又或是其他角色。PoW 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然而,这可能是一个很弱的要求。事实上,使用者本身就已经必须对客户端开发者、或“社群”有这种程度的信任。最起码,使用者必须信任某个人 (通常是客户端开发者) 来告诉他们协议是什么,这个协议曾经经历过什么更新。这在任何软件应用中都无法避免。因此,PoS 的边际信任成本仍然很低。
但就算这些风险最终会发生,对我而言 PoS 系统仍然利大于弊:更高的效率、应对攻击并从攻击中复原的能力更强。
来源 | vitalik.ca
作者 | Vitalik Buterin
来源: 以太坊爱好者(ID:ethfans)
==
和11万人同时接收最新行情资讯
搜“鸵鸟区块链”下载
和2万人一起加入鸵鸟社群
添加微信ID:tuoniao02
Ai sẽ là người được lợi trong đợt Bull Run của Bitcoin?
Theo báo cáo của sàn giao dịch OKEx trong thời kỳ Bull Run hiện tại của Bitcoin, những ch...
MCDEX khởi chạy trên mạng thử nghiệm Arbitrum Rollup L2
MCDEX vui mừng thông báo về việc ra mắt testnet của mình trên Arbitrum Rollup, một giải pháp khả năn...
[Tổng kết AMA] Cùng BigcoinVietnam tìm hiểu về Lien.Finance
Vào 11:00 AM - 12:00 PM, thứ tư, ngày 02/12/2020 Lien.Finance và BigcoinVietnam đã tổ chức mộ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