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教父」激辩 CZ:谁才是「数字黄金」?一场跨越 TradFi与Crypto的信任之战
如果 XAUT 等代币化黄金,和 BTC 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择哪一个?
众所周知,在 TradFi 世界里黄金是「硬通货」的象征,在 Crypto 世界里比特币也被视作「数字黄金」,因此当黄金加速上链后,两者之间的界限正变得前所未有地模糊(延伸阅读《 从去信任的 BTC,到代币化的黄金,谁才是真正的「数字黄金」? 》)。
在此背景下,一场颇有意思的辩论让这个话题再度升温——「黄金教父」Peter Schiff 正式向 CZ 发起挑战,主题是「比特币 vs 代币化黄金」,两种观点的碰撞也其实揭开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 RWA 逐步融入 Web3 的新时代,「信任」到底能否彻底被代码取代?
「黄金教父」与 CZ 的论战
如果回看历史言论,Peter Schiff 无疑是最顽固的比特币批评者之一。
在他看来,比特币只是投机者的幻象,黄金才是货币的回归,而「代币化黄金」则是让金本位进一步进入数字时代的桥梁——既具备黄金的实体支撑,又拥有区块链带来的一系列优势。
这也意味着 Peter Schiff 坚定地站在「内在价值」和「实物可靠性」这一边。而 CZ 的回应则直接而尖锐,一针见血地指出代币化黄金的根本弱点:「代币化黄金并非真正的链上黄金,它依然建立在信任之上。用户相信发行方会在未来履约,而不是代码直接保证这一切」。
说白了, 即使是 Tether Gold(XAUT)这样有 Tether 等背书的项目,在战争、管理层更替或监管冲突等极端情况下,用户仍需依赖传统体系的延续。
客观而言,CZ 的话没有错,XAUT 等代币化黄金项目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机构信用的映射资产,无法彻底摆脱中心化依赖,但 Schiff 的观点也不能算全错,因为他站的角度是「内在价值与实物可靠性」
说到底,Schiff 与 CZ 的辩论并非价值判断的对错之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可靠性模型」的碰撞: 前者是实物可靠性(基于黄金的稀缺性),后者是系统可靠性(基于代码的去信任)。
为了深入理解代币化黄金这种映射资产的定位和其可靠性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先回顾传统金融是如何处理实物黄金的。
从纸黄金到代币化黄金,进化与妥协
其实早在 XAUT 这种代币化黄金产品出现之前,TradFi 就已经开始尝试将黄金「凭证化」,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就是「纸黄金」。
正如字面意思,纸黄金是一种银行的黄金存折或无实物交割的黄金 ETF,可以简单理解为信用凭证,也即 用户不再直接拥有黄金,而是持有银行的「信用承诺」,透过纸黄金户口买卖的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期间不涉及任何实货交收。
这就解决了实物黄金难以分割和不便于携带的问题,让黄金变得轻盈、可流通,像各家银行推出的「纸黄金」产品,确实给了不少用户便捷的黄金投资与持有机会。
来源:中银香港
但归根结底,这类模型的根基依旧在于「中心化单点信任」,因为它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用背书,银行可以发行超过其实际黄金储备的凭证(即超发)。且在金融危机或大规模挤兑时,纸黄金的持有者可能无法足额兑换实物,面临信用风险和兑付风险。
除非像大型国有银行等强信用背书的产品,才能尽可能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换言之, 纸黄金是允许用户牺牲了确定性,换来了流动性和便利性。
而 XAUT 等代币化黄金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纸黄金」的区块链版本升级:它延续了「黄金储备+数字凭证」的映射逻辑,将凭证从银行账本搬到了任何人都可查看的公链上——仍以 Tether 推出的 XAUT 为例,每枚 XAUT 据称代表一盎司存在瑞士保险库中的黄金,用户可通过钱包 7×24 小时持有、转账或交易这些代币。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让黄金获得了 7×24 小时的全球流动性,其他维度则和「纸黄金」差别不大,即用户不必再承担金条的储存和运输成本;最后,小额投资者也能通过碎片化代币持有黄金。
然而 Tether Gold 并不是一个「完全去信任」的系统, 它的安全与稳定依旧取决于 Tether 公司自身的储备披露、托管安排与法律框架。 虽然 Tether 宣称每一枚 XAU₮ 都有黄金实物对应,但外界仍难以独立验证保险库的实况、审计的独立性,乃至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赎回性。
总而言之,XAUT 是对纸黄金模型的颠覆性升级,它结合了实物黄金的直接所有权(承诺完全储备)和 Crypto 的高效转移(链上代币),但仍保留了中心化发行带来的机构信用风险。
RWA 的宿命:无法摆脱的中心化权衡
而代币化黄金的这种可靠性困境,其实也能衍生到了 所有 RWA/ 映射资产与链上原生资产的根本区别, 集中体现了 Web3 发展中效率与理想的矛盾。
其中就包括稳定币,尤其是若干年来一直作为加密叙事主线的「中心化稳定币」与「去中心化稳定币」之争:
- 算法稳定币(如 UST):试图完全摆脱中心化,用算法创造价值,但其迅速崛起和崩塌证明,纯粹的代码信任在缺乏实体支撑时极其脆弱;
- 中心化稳定币(如 USDC):2023 年硅谷银行风波对 USDC 的重创,暴露了其对传统银行体系和中心化监管的过度依赖;
- 去中心化稳定币(DAI/USDS):长期以来试图用加密资产超额抵押来维持去中心化,但 为了提升规模和稳定性,也不得不逐步引入 RWA 资产作为抵押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向实体信任的妥协;
可以说, 除了 BTC 和 ETH 之外,无论是稳定币,还是 XAUT,抑或是其它 RWA 资产,其宿命就是无法摆脱中心化。
因为 RWA 的本质是「将链下资产的价值映射到链上」,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发行实体承诺 1:1 兑付,同时受监管的托管机构安全存储实物资产,而在法律框架上也要确保代币持有者在法律上拥有追索权。
最终的权衡,其实也很直观—— XAUT 在资产价值上比 BTC 更保守、有实物背书;但 BTC 在系统架构上比 XAU₮ 更抗审查、更去中心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Schiff 和 CZ 都没有错,他们只是在捍卫两种不同的未来模型:
- Schiff 的未来(RWA): 「数字效率 + 实体可靠性」,牺牲去中心化,但确保价值背书;
- CZ 的未来(BTC): 「代码信任 + 去中心化」,牺牲内在价值,但确保系统抗审查性;
这也预示着 Web3 不会是一个纯粹的代码世界,而是一个代码信任与实体信任共存的生态。
HOT Protocol Revolutionizes Fund Transfers with All-in-One Bridging Solution
HOT Protocol has introduced an exclusive all-in-one bridge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funds across mu...
Get Ready — The End Of November Will Be Massive For XRP, CEO Says
Reports from the Ripple Swell 2025 conference show growing interest in XRP. Traders and fund manager...
Biconomy Launches SWELL Token Listing, Introduces Swell Staking Accessibility for Users
By listing the SWELL token in its crypto exchange, Biconomy gives its users the ability to trade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