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RTP
$182,257,458,740.41 +0.02%
24H LQ
$326,565,999.45 +0.07%
FGI
0%
ETH Gas
Cryptos
Exchanges

在消费级加密赛道创业:那些没人告诉你的事

Favorite
Share

原标题: What mom hasn't told you about building in consumer crypto

原作者:Mac Budkowski

来源;kanfa

编译:Zhou, ChainCatcher

由于原文篇幅过长,编者在尽量不改变作者原有逻辑的前提下进行了编译。

 

过去两三年,很多人把增长与PMF挂等号。但在消费级加密(consumer crypto)赛道里,这条等式最容易失效:你看到的增长,可能只是投机、口碑支持或周期红利的放大镜。真正决定生死的,是留存与真实使用动机,以及你能否在一个小而碎、被代币与僵尸项目不断分流注意力的市场里,跑出稳定、可复用的信号。

1)营收也可能是“假阳性”

Farcaster 推出 Pro 订阅后,24 小时收入超 100 万美元。听上去像 PMF,但细看数据:近半购买者粉丝不足 100 人,与“重度用户定位”并不匹配。原因之一是投机动机——早期买家第二天拿到约 600 美元空投回报,24 小时 5 倍。结果是:钱进来了,验证未必进来。在加密环境下,这类外源激励随时会让仪表盘看起来很亮,却对产品价值本身贡献有限。

2)善意的付费,不等于真实需求

Kiwi 在早期要求购买 10 美元 NFT 通行证,自然增长拿到了一批付费用户,包括名人。但事后复盘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出于朋友支持、价值观认同,或花网络钱不心疼。也就是说,付费不等于留存,更不等于核心价值命中。

3)周期红利是把双刃剑

如果你在 2020 年做 NFT 交易所,可能自然被浪潮推着走;但 2025 年重复同样的路,环境就完全不同。当你的曲线踩到外部热度(而非产品内生价值)时,涨得越快,回落也可能越快。

4)注意力被劫持

加密世界里存在大量僵尸项目,创始人退出社区,用户还守着 Discord 与代币叙事,不愿迁移注意力。再叠加代币行情对人性的牵引:2024 年 Base 链迷因币狂潮期间,很多知识/工具类产品的使用下滑——同样 15 分钟,是读一篇去中心化长文,还是去找下一个 100x?大多数人会选后者。

1)市场小、渗透低

以太坊(主网+L2)月活地址大约四五千万;即便假设一人一地址(显然并不成立),全球渗透仍不到 1%。样本小意味着噪音比信号更容易主导。

2)人群复杂、偏好互斥

开发者、投机者、艺术家、研究者、TradFi 人,分布在不同 L1/L2,反馈天然冲突:有人要技术深度,有人要艺术审美,有人要轻娱乐。你越想满足所有人,越容易失焦。

3)早期采用者热爱换新

他们愿意在糟糕 UX 下尝鲜,这是红利;但他们也会在下一周转向更闪亮的新玩意儿,这是代价。试用率高并不意味着粘性高。

PMF 不只是增长,更是留存。 如果用户进店就走、走了不回,增长越快,烧市场越快——下载与收入数字会骗人,回访、次日/周/月留存、活跃结构才是水位线。

Twitch 早期在四个月拿到 1600 万下载,创始人还是说没 PMF;原因就是留存过低。

积分、拉新返利、可交易门票、可预期空投……都会把人带偏。在找早期信号阶段,尽量别上这些。Kiwi 的一次拉新曾因“某网红宣称有空投”而涌入大量注册,但长期用户极少,最终直接关停。

用 karma/榜单/公开致谢激励优质内容、持续贡献;用明确的内容规范和最小化的治理规则,剔除低质与薅羊毛。必要时查链上历史,区分没读规则的新手与农民。

Telegram/Discord 群聊比邮件更容易得到随手反馈。按创作者/评论者/潜水者三层结构收集问题,对症改功能:

内容不够 → 做一键提交工具;

互动稀薄 → 强化评论编辑器/回复预览/表情;

阅读门槛高 → 优化加载、信息密度与排序。

Larry Page 所谓牙刷产品——每天用 1–2 次、解决一个清晰的小痛点。把资源堆在这一个动作上:日频使用 → 日频反馈 → 日频迭代。不影响核心价值的花哨页与长尾功能,能砍就砍。

让用户秒级感觉到值:评论预览、要点摘录、图表/梗图等价值;深度长文保留,但把入口与回报曲线设计得更友好。即刻满足 + 长时价值并不冲突。

与其说服你妈妈用 DeFi 聚合器,不如从每天做 5 笔交易的老手开始。高匹配 → 高留存。线下 ETH 大会、黑客松、专业播客、ENS/Gitcoin 社群,都是高密度人群,获客贵,但信号干净。

Aave 曾以约 2.5 万月活贡献数千万美金费用;Blur 面向“职业交易员”,在“人人唱衰 NFT”时也做出成绩。少量对的用户 > 大量泛用户。

隐私在 2022 年还是小众,几年后 Railgun 便做出可观收入;OpenSea 在 NFT 成为 Next Big Thing 之前就占满心智。选一个你笃信会变大的主题,长期耐心往里投入。

NBA Top Shot 用联盟 IP 让普通用户愿意买第一张 NFT;Polymarket 借助社媒打法 + 大选预测 + 创意赌题摸到了更大的圈层。若走出圈路,仍建议聚焦 10–100 万级用户,把成本、反馈与风险控制在可管理范围。

消费者产品要在数据、推送、稳定性上可控;PWA 可以过渡,但长期不行。

指标:是否盯住留存/复访/频次/活跃结构,而非只看增长与收入?

动机:新增/付费的背后,是喜欢产品还是期待回报?

激励:有没有引入会增噪的积分/返利/可交易资产?能不能关掉?

用户:最核心的 100–1000 名是谁?他们在什么渠道、什么场景、什么痛点上强相关?

价值达成:用户从打开到“感到值得”要多久?能否缩短一半?

聚焦:团队每周最多做一个能提升“牙刷动作”的改动吗?

渠道:是否把资源放在小而密的高信道渠道,而不是一味出圈?

组织:产品、增长、社群与支持之间,有没有一条清晰的闭环来处理反馈与数据?

结语:以战代练,别等完美组合才出手

寻找信号,更像艺术而非科学。 你可以培养品味与判断,但没人能精确预测哪首歌会登顶。真正重要的是:尽早把产品推到用户面前,在真实摩擦中校准方向;当你能在增长×留存这条等式上稳定给出答案,PMF 自然会浮出水面。

——在消费级加密里,别被涨势与营收迷惑。降噪、聚焦、日频迭代,用高匹配用户 + 牙刷型动作 + 短 TTV,在小而碎的市场里,先把留存做实,再谈增长。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copyrigh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s views and position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content o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www.mytokencap.com)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