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十年叙事变形记
作者: Ada、David ,深潮 TechFlow
2015年7月30日下午3点26分,以太坊的第一个区块被成功挖出。
伴随着那个被称为"Frontier"的创世时刻,一个雄心勃勃的预言诞生了——"世界计算机"。Vitalik 和早期开发者们相信,他们正在构建的不是比特币的升级版,而是一个能够运行任何去中心化应用的全球计算平台。
十年后的今天,正值以太坊主网运行十周年。
当我们审视以太坊的发展轨迹时,会发现这台"世界计算机"并没有如预期般运行各种去中心化应用,反而演变成了一个以金融应用为主导的结算层。
DeFi 协议占据了绝大部分的Gas消耗,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在这个网络上流转,而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去中心化社交、游戏、存储等应用,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迁移到了其他链上。
这种叙事的转变,究竟是妥协还是进化?
在这个节点上往回看,以太坊十年来的叙事变迁,不仅是一个关于以太坊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技术理想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落脚点的故事。
要理解以太坊的叙事起源,必须回到2013年末的那个冬天。
当时19岁的Vitalik Buterin在以色列旅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区块链不仅能转账,还能运行任意复杂的程序会怎样?
这个想法的革命性在于,它第一次将区块链从一个专用的价值转移工具,扩展为一个 通用的计算平台。
但这个初始愿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动因。
早期以太坊社区聚集的,是一群相信"代码即法律"的技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仅仅是在构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更是在尝试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范式——一个不需要中心化权威、完全由代码规则运行的数字乌托邦。
彼时的叙事, 在"去中心化",在代码即法律的 “ 世界计算机 ” 。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理想,更成为了一种政治宣言和哲学立场。以太坊的早期支持者们相信,通过智能合约,他们可以重构社会的运行规则,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无需信任的世界。
这种技术理想主义在以太坊的早期设计中处处可见。图灵完备的虚拟机、Gas机制、账户模型——每一个技术选择背后,都体现着"最大化去中心化"和"最大化通用性"的价值取向。
2016年4月30日,以太坊主网上线不到1年,The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正式启动众筹。
这个项目完美体现了早期以太坊社区的理想主义精神:没有管理层、没有董事会、完全由代码控制的投资基金。在短短28天内,The DAO筹集了1150万个ETH,占当时ETH总供应量的14%,价值超过1.5亿美元。
然而,理想很快就遭遇了现实的残酷考验。6月17日,一个攻击者利用The DAO智能合约中的递归调用漏洞,盗取了360万个ETH。
随后发生的争论撕裂了整个社区。一方认为,既然代码就是法律,那么利用代码漏洞获得的ETH就是"合法"的,任何人为干预都违背了区块链的核心精神。另一方则认为,当结果明显违背了社区的共同意愿时,通过硬分叉来纠正错误是必要的。
最终,以Vitalik为代表的多数派选择了硬分叉,将被盗的ETH返还给原始持有者。这个决定导致了以太坊的第一次重大分裂,坚持"Code is Law"原则的少数派继续维护原链,即今天的以太坊经典(ETC)。
这场危机揭示了技术理想主义的内在矛盾:完全的去中心化可能导致无法接受的后果,而任何形式的人为干预都可能被视为对去中心化原则的背叛。
这种矛盾贯穿了以太坊的整个发展历程,也为日后叙事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在2016年的尾声,没有人能预见即将到来的ICO狂潮将如何改变以太坊的一切。
2017年夏天,加密世界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欢。IC0(Initial Coin Offering)这个简单的概念——通过发行代币来募集资金——点燃了全球投机者的想象力。仅在2017年,通过IC0募集的资金就超过了60亿美元,而到2018年上半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120亿美元。
而以太坊,则是承载众多 IC0 的那个发币机。
写合约,设计打款规则,编好代币名字和数量,一个个并不需要现实承诺的代币们粉墨登场:
一份看起来足够宏大的白皮书,一个能够引发FOMO(害怕错过)情绪的故事,以及一个看似合理的代币经济模型。
彼时的以太坊,面临着一个意想不到的身份危机 --- 最初设计为"世界计算机",突然发现自己最大的用途竟然是发行代币。
这种现实与愿景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以太坊叙事的第一次重大断裂。
Vitalik和早期核心开发者们设想的是一个运行去中心化应用的全球计算平台,但市场给出的答案却是:我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ERC-20标准来发币。
这种简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认知层面的。在投资者眼中,以太坊不再是革命性的计算范式,而是一台印钞机。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代币发行平台"的标签开始反向塑造以太坊的发展方向。 当生态系统中90%的活动都是代币相关时,开发优先级不可避免地向这个方向倾斜。EIP(以太坊改进提案)中关于代币标准的讨论远多于其他应用场景,开发者工具主要围绕代币发行和交易,整个生态系统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
如果说之前的 The DAO 事件,是理想主义内部的哲学争论,那么ICO热潮则是理想主义与市场现实的第一次正面碰撞。这次碰撞暴露了以太坊叙事中的一个根本性矛盾:技术愿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随后的2018年,熊市。
于以太坊而言,这不仅是价格的崩溃,更是叙事的崩塌。当ICO泡沫破裂,当"区块链革命"的口号不再有人相信,以太坊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
如果不是世界计算机,那你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熊市的煎熬中逐渐浮现。新的叙事逐渐成形:以太坊首先是一个金融结算层,然后才可能成为通用计算平台。
转变在技术路线图上也有所体现。以太坊2.0的设计开始更多考虑金融应用的需求——更快的最终性、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安全性。虽然官方话语中仍然强调"通用性",但实际的优化方向已经明确指向金融用例。
这个选择的正确性,将在下一个阶段得到检验。
2020年的DeFi Summer对以太坊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应用层的爆发,更是一次身份认同的彻底转变。
如果说2017年的ICO让以太坊意外成为了代币发行平台,那么DeFi的成功则让整个生态系统意识到: 金融可能不是以太坊的妥协选择,而是它的天然使命。
这种认识的转变是渐进的。
起初,DeFi被视为众多实验之一,与游戏、社交、供应链等应用并列。但当Compound的流动性挖矿点燃市场热情,当数百亿美元涌入各种DeFi协议,当Gas费用因为DeFi活动而屡创新高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面前: 以太坊找到了它的 Product-Market Fit 。
过去,将以太坊定位为金融平台似乎是一种"降维",是对"世界计算机"宏大愿景的背叛。但DeFi展示了另一种可能:金融本身就是最复杂、最有价值的计算形式。
每一笔交易、每一次清算、每一个衍生品,都是复杂的计算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成为"世界金融计算机"与成为"世界计算机"并不矛盾,而是同一愿景的不同表述。
DeFi的爆发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正反馈循环,不断强化着以太坊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叙事。使用量的激增、开发者的聚集和话语权逐渐开始转移,DeFi项目方的声音越来越大。
但是,DeFi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以太坊的性能瓶颈。
当一笔简单的代币交换需要支付几十上百美元的Gas费时,以太坊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不再是"如何成为世界计算机"的理想问题,而是"如何让DeFi继续运转"的现实问题。
这种紧迫性彻底改变了以太坊的技术优先级。过去,扩容被视为长期目标,可以慢慢研究最优雅的解决方案。但DeFi的爆发让扩容成为燃眉之急。以太坊社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等,但市场不会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务实的选择。Layer 2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必须立即部署的救急方案。Rollup技术虽然不够去中心化,但能快速缓解拥堵,因此获得了核心开发者的全力支持。以太坊2.0的路线图也被重新调整,优先实现对DeFi最有帮助的功能。
这种技术路线的调整,本质上是叙事转变的具体体现。当以太坊接受了自己作为 金融基础设施 的定位后,所有的技术决策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2021年的以太坊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DeFi的成功正在杀死以太坊。
当一个简单的交易需要等待数分钟,当普通用户被高昂的成本挤出,以太坊的叙事面临着新的危机。"全球金融结算层"的定位很美好,但如果只有富人才用得起,这个叙事还能成立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以太坊的成功反而暴露了其架构的根本性缺陷。作为一个单体区块链,以太坊试图在同一层处理所有事情:执行计算、验证交易、存储数据、达成共识。这种"全能型"设计在早期是优势,但在规模化阶段成为了致命弱点。
面对这个困境,以太坊社区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认知转变。真正的世界计算机应该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模块化的、分层的系统。
这种转变在Vitalik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了最清晰的表述:"以太坊的未来是模块化的。"
这句话标志着以太坊叙事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从"一条链统治一切"到"多层协作的生态系统",以太坊开始接受一个现实 --- 单一的区块链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未来属于专业化分工。
于是当 Arbitrum、Optimism等Rollup方案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交易时,根本问题浮现。 如果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Layer 2,那么以太坊主网是什么?
2022年,这个问题在数据可用性上表现出更明显的张力。当Celestia等项目提出专门的数据可用性层时,围绕着数据可用性(DA)之争,以太坊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平衡正在上演。
以太坊一直标榜开放和去中心化,但当这种开放可能威胁到自身地位时,社区的反应变得复杂。一些人开始使用"以太坊对齐"(Ethereum Alignment)这个概念,试图在开放的同时保持某种形式的控制。
更有趣的是,这场争论改变了成功的定义。
过去,成功意味着所有活动都在以太坊上进行。现在,成功被重新定义为:即使活动在别处进行,只要最终需要以太坊的安全性,就是以太坊生态的胜利。这种定义的改变,反映了 以太坊从"独占"到"共生"的思维转变。
2023年的区块链世界出现了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变化:新一代公链不再试图成为"更好的以太坊",而是开始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
Solana不再强调自己是"更快的智能合约平台",而是定位为"区块链的纳斯达克"。Aptos和Sui不谈"去中心化",而是强调"Web2级别的用户体验"。
对以太坊来说,这种变化既是解脱也是挑战。解脱在于,不用再陷入性能参数的军备竞赛;挑战在于,当竞争对手开辟新战场时,以太坊的传统优势可能变得无关紧要。
更深层的问题是: 当"去中心化"不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时,以太坊引以为豪的核心价值还有多大吸引力?
这种叙事竞争的复杂性在Solana的复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022年FTX崩溃后,所有人都认为Solana完了。但2023年,它却凭借Meme币和低成本交易强势回归。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令以太坊社区不安的事实 --- 市场可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乎去中心化。
面对新公链的崛起,以太坊社区的第一反应是强调 "正统性"。
以太坊的拥趸们指出这些链的中心化问题、安全隐患、技术妥协。但市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冷淡。当用户能够以几分钱的成本完成交易时,他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个网络是否"足够去中心化"。
当以太坊试图用实用主义的语言解释自己的价值时,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道德高地。"我们更安全"听起来远不如"我们在建设去中心化的未来"有感召力。这种叙事的世俗化,虽然可能吸引更多主流用户,但也可能疏远核心支持者。
更复杂的是,新公链开始反向定义"去中心化"。
他们认为,真正的去中心化应该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而不是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精英网络。当Solana用户以此来批评以太坊的高Gas费时,以太坊陷入了自己设置的道德陷阱。
到2024年初,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变得明显,即以太坊的叙事越来越防守化。 大部分讨论不是关于"我们要建设什么",而是"为什么我们比其他链更好"。这种从进攻到防守的转变,暴露了以太坊面临的创新窘境。
这种防守姿态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技术路线图越来越多地响应竞争压力而非内在愿景,社区讨论充斥着对其他链的批评而非自我反思。甚至连Vitalik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地在解释和辩护,而不是像早期那样提出大胆的新想法。
更严重的是,这种防守心态开始影响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力。开发者不再问"什么是可能的",而是问"什么是安全的"。投资者不再寻找突破性创新,而是寻找"以太坊杀手的杀手"。整个生态系统陷入了一种内卷化的状态,忙于内部竞争而非外部拓展。
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叙事的枯竭。 当"世界计算机"被证明过于宏大,"DeFi结算层"又过于狭窄,"模块化区块链"过于技术化时,以太坊缺乏一个能够激发想象力的新叙事。
2024年,当加密市场再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时,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成为了新的救世主。对以太坊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应用场景,更是一次叙事重构的机会。从"改变金融"到"连接现实",以太坊试图讲述一个更加务实、更加贴近主流世界的故事。
以太坊的RWA叙事,吸引力在于它的 具体性 。
它不再是抽象的"去中心化金融",而是"让你的美债变成可交易的代币"。不再是"无需许可的创新",而是"降低跨境贸易的摩擦成本"。这种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转变,反映了以太坊社区对市场需求的新理解。
更微妙的是,RWA叙事改变了对成功的定义。 过去,成功意味着创造全新的、原生的加密经济。现在,成功变成了服务现有的金融体系。
华尔街的老钱们争相入场ETH ETF,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反向跳到美股市场收上市公司的壳... 资产出圈,币股联动,以太坊也逐渐在新的市场周期里,慢慢重回4000美金。
玩法变了,叙事也变了。
过去,社区总是在寻找"那个"能够定义以太坊的宏大叙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一个现实:也许根本不存在单一的答案。
大家不再追求一个统一的、包罗万象的故事,而是允许多个叙事并存。 对 DeFi 用户,以太坊是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它是加密转型工具;对创作者,它是版权保护平台;对理想主义者,它仍然是去中心化的未来。
让以太坊服务更广泛的需求,吸引更多样的用户。
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多元化是成熟的表现还是迷失的症状。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确实应该包容多样性,但一个缺乏核心愿景的平台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但无论如何,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而叙事创新必须继续。
当技术与叙事脱钩,与其发明新词汇,不如解决真问题。与其承诺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善用户体验。这种务实的态度虽然不够激动人心,但可能更加可持续。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革命到改良,从颠覆到融合。以太坊的十年,不一定是背叛初心,而可能是成长的代价。毕竟当旧的故事讲完,新的故事才能开始。
或许, 真正将以太坊带给数十亿用户的不仅仅是它能做什么,而是现实世界选择用它做什么。
从愿景到现实,从承诺到交付,这可能是以太坊叙事演变的最终方向。而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进与退、坚持与妥协,将定义的不仅是以太坊,而是整个加密行业的未来。
推荐阅读:
BitMine 股价暴涨:硅谷创投教父 Peter Thiel 豪赌以太坊
价格坚挺,一文梳理 ETH 四大主要“买盘”
大人虎变,以太坊正在“换骨”
ZENi Taps StarAI to Ignite Web3 Content Revolution
ZENi and StarAI unite to elevate Web3 content creation by enabling real engagement and creator monet...
Top 3 Coins That Could Match SHIB’s Historic Gains in the Next Rally
Analysts identify new altcoins with the potential to replicate SHIB’s historic rally as crypto senti...
Bitcoin Drops Below $118.5K as Fed Decision and Tariff Fears Shake Crypto Market
Bitcoin faced renewed selling pressure on Wednesday, falling 0.45% to $118,446.5 as traders braced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