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ETH Gas15 Gwei ($1.1)
简体中文

全世界最讨厌比特币的人退休了

收藏
分享

原文作者:Sanqing,Foresight News

11 月 11 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发布最后一封致股东信,宣布将于年底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首席执行官职务,并继续加速捐出所持股份。这封以 「I『m going quiet」 开头的信,标志着一位以理性、复利与长期主义塑造投资哲学的传奇即将谢幕。

然而,在加密世界,这位「奥马哈先知」及其长期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留下的却是一条贯穿十年的「负面时间线」。从「老鼠药平方」到「加密狗屎」,他们几乎代表了传统金融对加密叙事最彻底的抗拒。

巴菲特:理性的不信

比特币诞生后不久,巴菲特便在 2013 年首次被问及相关问题。当时他仅表示「没有计划转向比特币」。一年后,他在股东大会上将比特币称作「海市蜃楼」,理由是「它既不产生现金流,也没有内在价值」。

2017 年,比特币价格飙升,他再次公开批评称其为「泡沫」,并与「郁金香狂热」相提并论。次年,他那句「比特币是老鼠药的平方」成为行业的标志性语言,也让「老鼠药」成为比特币最经典的讽刺标签。

巴菲特的逻辑始终如一,比特币不是生产性资产,无法估值、无法创造现金流。直言道,「哪怕用 25 美元卖给我全世界的比特币,我也不会买」。

这种判断来自他一贯的价值投资信条。他相信收益源自企业利润,而非投机者之间的博弈。对巴菲特而言,比特币既不是公司,也不是资产,而是一场没有底的价格传递游戏。理性让他选择远离,而非参与。

芒格:情绪的厌恶

相比巴菲特的冷静怀疑,芒格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几乎是一种道德上的排斥。

「恶心」「愚蠢」「邪恶」「毒药」「性病」「加密狗屎」——这些字眼都出自他口。2018 年他直言更是直言,「比特币炒得越热,我就越讨厌它。」

2022 年在 Daily Journal 年会上,他更用一种讽刺式的语气说,「加密货币就像性病,我希望它能被立即禁用。」同年在股东大会上,他补了一刀,「我一生都在避免三件事:愚蠢的、邪恶的、让人难看的,而比特币集这三者于一身。」

在芒格看来,加密货币让投机披上了理想主义的外衣,是金融文明的倒退。他不是在讨论资产属性,而是在警惕一种价值观的滑坡,让「想变富」取代「想创造」的社会动机。

伯克希尔的「加密脚注」

伯克希尔从未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持有任何加密资产,但它与加密世界并非没有交集。2021 年,伯克希尔在巴西数字银行 Nu Holdings 上市前后共计投资 7.5 亿美元。这是一家主打数字信贷与金融普惠的金融科技公司,但自上市后,Nu 陆续推出 Nubank Cripto 与比特币 ETF 等服务,成为拉美地区活跃的零售加密交易入口之一。换句话说,伯克希尔间接押注了一个做加密生意的银行。

它投的不是比特币本身,而是被加密热潮推高的金融基础设施,但这笔投资也被视为伯克希尔的「有限妥协」。他们没有买币,却承认市场在变化;他们不信加密,但也无法否认它正在创造新的用户、流动性与盈利模式。这是伯克希尔的加密初尝试,只是方式依然理性、路径依然保守。

理性谢幕,争论未止

如今,芒格已作古,巴菲特也将交棒。一个以现金流与复利为信条的时代似乎也在退场,但市场并不会随他们谢幕而停下脚步。

加密资产 ETF 发行种类增加,主权基金与资管巨头纷纷重视加密资产配置。加密资产和区块链技术也正部分引领 Fintech 2.0 的革新,新一代的投资者,计划在数字资产的波动中建立自己的「理性」。

巴菲特和芒格不相信这个世界的算法逻辑,但他们的怀疑反而让这个故事更完整。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秩序,而加密代表了另一个时代的想象。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