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167,840,215,649.59 +0.02%
24H爆仓
$486,909,427.96 +0.46%
恐慌指数:
0%
ETH Gas
现货
交易所

Base大会速递:从Superchain到Super App

收藏
分享

7 月 17 日凌晨 6 点,Base 举办了预热已久的发布会。

这次关于 Base 链本身的内容更新并不复杂。链性能提升 10 倍,Logo 从圆形变成方块。真正值得关注的,是 Coinbase Wallet 更新为 The Base App,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新入口产品。

这意味着 Base 不再满足于作为一条「好用的链」,它开始亲自搭建流量入口,主动参与用户路径的构建。底层与入口,两端都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当前阶段极少数 L2 项目能做到的事情。

从 Superchain 到 Super App

Base 过去一直强调自己是 Superchain 的一部分,一条可复用、可扩展、可组合的通用型 L2。但无论在技术路线还是生态策略上,Base 显然开始脱离纯基础设施角色,转向成为一个平台型运营者。

The Base App 是这一转变的结果。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钱包」工具,而是试图整合链上身份、交易、社交、支付和 AI Agent 等模块,形成一个统一入口。在设计思路上更接近微信、Telegram 这种集成式产品,而非 MetaMask 或 Rainbow 这类资产管理工具。

换句话说,Base 不仅想成为一个可以部署应用的地方,更希望成为用户第一次进入 Web3 时看到的那个界面。

这种策略上的变化,代表着「做基础设施」与「做用户产品」的边界正在接壤。律动 BlockBeats 此前获得了该 App 的内测体验资格,测评文章可参考:《 比推特快一步,新 Coinbase Wallet 进化成微信》

为什么入口要自己做?

Base 之所以推出 The Base App,并不是因为链本身有多大的瓶颈,而是因为当前整个 L2 市场进入了同质化阶段。

性能已经不是决定竞争力的唯一指标,大多数项目都具备足够的吞吐能力。相反,谁能承接住流量、谁能构建完整的用户路径,成为了差异化的关键。

Web3 一直缺乏一个默认入口,各个组件都在试图独立完成 onboarding,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这种背景下,Base 选择自己动手做入口,有它的现实考量:

Coinbase 本身就拥有 C 端基础,具备合规、支付、法币入口等能力,已经是最接近「应用分发平台」的机构之一;

与其等开发者自发构建,不如先构建一套参考范式,形成产品力闭环;

相比用补贴、空投换取流量,做一个高频入口的用户价值更长远。

对于任何想构建生态的链来说,不掌握入口就等于把主动权交出去。Base 选择自建入口,可以理解为是在当前阶段,做出的一次更长期导向的决策。

一个值得关注的使用场景:AI Agent 与社交功能的整合

虽然 The Base App 的主线更新并未特别强调 AI 能力,但在介绍社交模块和 mini app 架构时,提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功能整合:聊天场景中通过 AI Agent 调用链上资产。

在演示中,用户可以在聊天框中直接输入自然语言,比如「把上周旅行的钱 AA 一下」,AI Agent 能够做到识别对话对象、计算应付款项,并自动调用钱包完成支付。整个过程无需跳转界面,也不依赖外部 dApp。

Base大会速递:从Superchain到Super App

从体验角度看,这是链上操作路径的一次压缩;从技术架构看,则是自托管钱包与自然语言系统的深度融合。它的可实现性,依赖于三个条件同时成立:

用户资产是自托管的,可授权 Agent 执行;

聊天与资产模块打通,具备统一账户体系;

Agent 能理解自然语言语义,并映射到链上操作。

这类功能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此前也有项目尝试将 AI Agent 与链上交易结合,但大多集中在炒币、行情分析、投研助手等方向,场景偏重个体投资者的高频操作。相比之下,The Base App 将其嵌入社交模块,更接近真实社交关系下的账务协作,也更贴近日常需求。

虽然这套路径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确实展示了一个可能性:Web3 的交互方式,正在从「点击操作」转向「自然语言指令」。

Account Abstraction、MPC 钱包等技术,优化的是执行效率;而像 The Base App 这样的设计尝试,则更接近一次对使用路径本身的重构,它瞄准的是认知门槛本身。

而支撑以上 AI 或各种链上功能能够让用户在 Base App 中感受到类似于 Web2 的丝滑体验。将归功于底层的架构的革新 FlashBlock 的正式推出,Base 官方曾在 2 月份便与 Flashbots 合作构建的开发模块 Flashblocks 已经在测试网推出,而 Jesse 宣布在发布会的前两个小时该模块正式上线主网了。

开发者可通过支持 Flashblocks 的 RPC 接口或 WebSocket 实现集成,建议使用前者以获得更稳定的回退机制。Flashblocks 采用按时间排序的交易机制,避免了传统「高价交易插队」现象,并对高 Gas 限额交易设置了分段打包策略,以确保区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Flashblocks 可理论上将有效区块时间将从 2 秒缩减至 200 毫秒,这也让今天的 Base 比昨天的 Base 快了 10 倍,比 Solana 快了 2 倍。而对于大多数 Web2 应用,「流畅体验」的标准是 100 ~ 300 毫秒内完成交互反馈,显然这一标准已经达到了。

Base大会速递:从Superchain到Super App

Web3 的入口之争,正在重新展开

想要做入口的,显然不只 Base 一家。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入口要么缺乏流量基础,要么场景构建不完整,或者缺乏执行能力。而 Base 有一个关键变量:Coinbase。

Coinbase 一方面具备近亿用户的流量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法币入口与链上账户的打通,为 Base App 提供完整的闭环——技术、用户、支付、交易、出入金,全部打通。

入口之争的本质,是场景主导权的争夺。谁能够定义用户每天打开 Web3 的方式,谁就有资格重构行业秩序。

在 Web3 缺乏新叙事的当下,产品形态的转向,也许就是新的叙事本身。

Base 的发布会并不复杂,但它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公链之间的竞争,正在从「链的能力」过渡到「入口的能力」。

Base 主动出手,从 App 到链构建完整闭环,不是为了一时的流量,而是为了更长期的用户路径主导权。

它可能不会立刻成为「Web3 的微信」,甚至短期也不一定能改变用户习惯。但它至少让我们看到:在基础设施与用户产品之间,还有很多空白地带,可以被补上。

当「谁拥有入口」成为新的共识起点,公链之间的竞争,也将走向新的阶段。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