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现货--
交易所--
ETH Gas:--
EN
USD
APP

起底 Irys 團隊如何用「三張 PPT」收割千萬美金

收藏
分享

Irys 專案由前 Arweave 團隊成員發起,通過分叉 Arweave 打造「可程式設計資料鏈」,但其技術、經濟模型和團隊運作充滿爭議。本文源自 MarBit News 所著 文章 ,由 Foresight 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 3個月收割1000萬美元,揭祕Solana內線交易地址操作
(背景補充: 「區塊鏈」這個新創領域:超額回報常被二次開發者收割?

本文目錄

一、團隊與融資:從「舔狗」到「叛徒」的奇幻漂流

要聊 Irys 這個專案,得先從它的「魔幻現實主義」團隊構成說起。創辦人 Josh Benaron,這位自稱「區塊鏈儲存領域十年老兵」的技術狂人,職業生涯堪稱一部《權力的遊戲》—— 前腳還在 Arweave 生態當「舔狗」,後腳就帶著核心技術骨幹上演「北境叛變」大戲。

2023 年 12 月 18 日,Irys 正計劃於破壞形式分叉 Arweave,相當於以太坊等公鏈,Arweave 主打永久儲存,其上儲存的資料遠比協議認知資料重要要,因此,貿易分叉極易導致使用者資料丟失,最終形成「永久儲存」概念的土崩瓦解,對雙方來說都沒有任何好處。

這個團隊最魔幻的地方在於,明明吃著 Arweave 生態的飯(2023 年前貢獻了 82% 的資料上傳量),卻硬要砸了主子的鍋。按照官方說法是「追求抗審查自由」,但明眼人都知道,當打包服務商 Irys(原 Bundlr)掌握生態命脈時,分叉本質上就是一場「技術骨幹綁架金主」的經典戲碼。

這操作堪比打工仔偷學老闆核心技術後,直接開個競品店還掛上「正宗老字號」的招牌。

更諷刺的是,這個號稱「永久儲存守護者」的團隊,連自己的組織架構都透著臨時工氣息。

生態發展主管 Connor King 的履歷堪稱區塊鏈圈「遊牧民族」—— 從開源社群到 DeFi 協議再到儲存賽道,哪裡風口大哪裡就有他揮舞「生態建設」大旗的身影。

這種「職業跳槽運動員」坐鎮生態,讓人不禁懷疑 Irys 的長期路線圖到底是技術突破還是花式融資 PPT。

說到融資就更精彩了。這個專案完美演繹了什麼叫「資本市場的韭菜收割機」:2022 年 5 月融資 520 萬美元時還自稱「Arweave 生態最佳拍檔」,2024 年 6 月拿到 370 萬戰略投資就翻臉宣佈獨立,期間還穿插著 OpenSea Ventures 等機構「撒幣式」跟投。

最騷的操作是 2024 年宣佈分叉時,創辦人 Sam Williams 氣到在 X 平臺直播拆臺,而 Irys 反手就放出「使用者資料自主權」的悲情牌,活脫脫區塊鏈版《甄嬛傳》。

二、產品與技術:用「俄羅斯套娃」解決儲存難題的鬼才邏輯

圖源 Irys 白皮書; https://docs.irys.xyz/

Irys 的技術白皮書堪稱「區塊鏈迷惑行為大賞」。他們號稱要打造「首個可程式設計資料鏈」,把儲存層和 EVM 執行層強行捆綁銷售,美其名曰「資料永生套餐」。

這就像在火鍋店賣棺材 —— 吃著當下的熱辣,還得提前支付死後三百年的防腐費。

其核心賣點「永久儲存 + 鏈上計算」的組合拳,本質上是用三層俄羅斯套娃式設計掩蓋根本矛盾:

​​第一層套娃​​:把 Arweave 的永久儲存機制套上「智慧合約面板」,聲稱要解決資料可程式設計性問題。但仔細看文件就會發現,所謂的 IrysVM 虛擬機器就是個換皮 EVM,連相容性測試案例都直接照搬以太坊開發者工具包。

​​第二層套娃​​:用「質押挖礦 + 資料證明」機制強行捆綁節點利益。要求礦工不僅要存資料,還得跑智慧合約驗證,美其名曰「提升網路效用」。實際效果就是把礦工變成全天候 007 的廉價算力勞工 —— 既要當倉庫管理員又要當會計,領的工資卻還是倉儲費。

​​第三層套娃​​:搞出個「資料棺材復活術」。聲稱即便主網停擺,使用者也能通過歷史節點硬碟找回資料。但稍微懂點分散式系統的人都知道,這相當於讓使用者自己承擔冷備份成本,本質上把去中心化儲存做成了區塊鏈版「網盤賣硬碟」生意。

更離譜的是成本核算邏輯。專案方宣稱「一次性付費覆蓋 200 年儲存成本」,但根據其經濟模型測算,假設硬碟年均損壞率 3%、電價年漲幅 5%,實際資金池會在第 47 年出現赤字。這種「用 21 世紀數學算 22 世紀帳單」的操作,堪比讓小學生用加減法解微積分方程。

三、代幣經濟學:一場精心設計的「龐氏桌遊」

Irys 的代幣模型堪稱「區塊鏈金融行為藝術」。雖然白皮書對經濟機制諱莫如深,目前還沒公佈具體的代幣模型,但從測試網規則和節點要求中能扒出三條核心套路:

「棺材本」資金池​​

使用者支付的儲存費中 85% 進入「永生基金」,表面看是為未來礦工預留報酬,實則構建了一個自我迴圈的資金盤 —— 用新使用者的錢支付老礦工,只要韭菜增速超過硬體折舊率就能維持。這種模式像極了養老金的現收現付制,區別在於 Irys 連政府信用背書都沒有。

「人質」質押機制​​

礦工需要質押代幣才能參與儲存驗證,但質押收益卻與智慧合約執行量掛鉤。這導致一個詭異現象:礦工為了賺更多手續費,會故意製造垃圾合約交易,把區塊鏈變成「自我刷單永動機」。看著測試網上那些毫無意義的貪吃蛇遊戲交易記錄,很難不懷疑這是專案方僱的水軍在「左腳踩右腳上天」。

​​「薛丁格」的通縮模型​​

官方一邊強調代幣總量恆定,一邊又暗示未來可能通過銷燬機制實現通縮。這種「量子態經濟模型」的精妙之處在於:漲了是通縮模型的功勞,跌了是市場誤解了設計,橫豎都能在 AMA 裡圓回來。

對比 Filecoin 的持續付費模式和 Arweave 的一次性買斷,Irys 這套縫合怪經濟學的本質是:用 Arweave 的收費模式圈錢,用 Filecoin 的質押機制鎖倉,最後搞出個四不像的金融衍生品。

難怪有開發者吐槽:「在 Irys 上存檔案就像買終身保險 —— 等你真需要理賠時,保險公司可能已經改行賣保健品了」。

四、競品分析:在「儲存紅海」裡表演水上芭蕾

把 Irys 丟進儲存賽道競品池,活脫脫就是「菜雞互啄」現場直播:

​​對陣 Filecoin:五十步笑百步​​

Filecoin 雖然因複雜證明機制被詬病為「科學家專屬鏈」,但至少明確知道自己賺的是企業級冷儲存的錢。而 Irys 既想搶 Filecoin 的企業客戶,又要吃 Arweave 的 NFT 儲存紅利,最後活成個「四不像」—— 想用 EVM 相容性討好開發者,結果智慧合約 Gas 費比儲存費還貴;想用永久儲存概念吸引 C 端使用者,結果官網教程複雜得能讓文科生當場自閉。

背刺 Arweave:弒父娶母的倫理劇​​

這場「儲存界俄狄浦斯王」大戲充滿黑色幽默:Irys 分叉時高舉「抗審查」大旗,結果自己節點審查規則比原鏈還嚴;號稱要優化資料可訪問性,實際測試網吞吐量還沒 Arweave 三年前的水平高。更諷刺的是,其核心客戶 Emet、AI Protocol X 等,全是當初從 Arweave 生態「誘拐」過來的老使用者,堪稱區塊鏈界的「軟飯硬吃」典範。

五、未來展望:從「數位棺材」到「元宇宙墳場」的奇幻之旅

站在 2025 年回看 Irys 的發展軌跡,會發現它完美復刻了區塊鏈專案的「生命週期律」:

  • ​​第一階段(2021-2023)​​:抱緊 Arweave 大腿,用「永久儲存」概念在 NFT 牛市裡混成生態明星
  • ​​第二階段(2024)​​:趁著 AI+ 區塊鏈風口,改頭換面包裝成「可程式設計資料鏈」騙第二輪融資
  • ​​第三階段(2025)​​:發幣前夕爆出團隊內鬥、技術漏洞、礦工罷工三連擊,社群分裂成「維權派」和「信仰派」
  • ​​終局(2026+)​​:要麼被收購成某公鏈的儲存模組,要麼淪為 GitHub 上的「區塊鏈考古遺址」

這個專案的真正價值,可能在於給行業貢獻了多個經典失敗案例:

  • 證明在儲存賽道玩「EVM 相容」是偽命題(礦工要的是穩定儲存收益,不是智慧合約手續費)
  • 驗證「永久儲存經濟模型」本質是跨期風險轉移遊戲(用今天的錢賭百年後的技術成本)
  • 開創「PPT 分叉術」新流派(不用改程式碼也能創造新鏈)

所以下次再看到「永久儲存」「可程式設計資料」「EVM 全相容」三位一體的區塊鏈專案,建議直接撥打韭菜收割熱線。

區塊鏈儲存領域發展到今天,絕大部分專案都是曇花一現,看得見,摸不著,追不上,但總有人願意為海市蜃樓買單。

?相關報導?

Babylon 空投後社群跳腳:被史丹佛教授和華爾街聯手收割?

大宇仙劍奇俠傳為何倒了?鐵粉投書:元宇宙被幣圈收割千萬,NFT價值剩不到0.5%

幣安踢爆做市商「惡意拋售MOVE」收割3800萬美元,基金會:將啟動回購 社群怒揭兇手是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