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0
0%
FGI:0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glish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新技术与旧世界 :“本体”商用落地成谜

Collect
Share

在概念被过度消费完毕之后,更长远的公链发展无论出于技术初衷还是商业考量,正在趋向更为复杂的融合形态。要将实体经济主体和已经成熟的产业玩法带入公链生态、从联盟链跨向应用更广泛的公有链,本体公链的商业模式尚待验证。

回顾2018年的年末,公链竞争与18年年初、年中的喧嚣浮躁所不同的是,除了基础公链底层的持续架设之外,公链发展路径越是走向纵深,落地的需求越是迫切,通过打通实体经济来寻求公链一线生机,成为公链大潮退去之后的一种行业共识。

并且随着更多的服务业态和参与者入场,赛道分化趋势由此凸显。在概念被过度消费完毕之后,更长远的公链发展无论出于技术初衷还是商业考量,正在趋向更为复杂的融合形态。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曾经被认为与实体经济更易结合而被寄予厚望的联盟链在实际应用场景的推进中反响平平,长远看来更是局限颇多。与此次同时,国内公链项目偏重数字资产,公链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生态目前看来也并没有激发出大规模应用上链的真实商业需求,更遑论颠覆传统互联网和创生新商业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普遍的公链评估规则与区块链落地商业模式之间的分裂和不相适应 。区块链本身的核心技术价值在于,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将那些被当下主流商业主体所集中占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再度分配。但仅仅依靠基础公链的设想而无法贴近落地服务,技术变革初衷依旧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阁楼。

与NEO求生欲之下转型企业级应用服务不同的是,本体(Ontology)项目一开始就是脱离“基础公链+Dapp”的公链生态,而选择对接实体经济,在公链的商用规划路径上走得最彻底的那一个。

向实体经济靠拢意味着更早实现商业落地服务。但同时,比起颠覆创新,连接实体经济的考量往往更倾向于跟随现有体系的成熟商业逻辑,这种融合最终结果可能也只是一种降级联盟链的打法,公链价值面临稀释。

要将实体经济主体和已经成熟的产业玩法带入公链生态、从联盟链跨向应用更广泛的公有链,本体公链的商业模式尚待验证。

项目尚在早期阶段

本体在目前的公链竞争中并不是最顶尖的那一个。顶着小蚁系项目光环出道,技术团队的实力名声在外,相较之下,项目本身却在现阶段“名不副其实”略显平淡,在公链超发的大潮逐渐退去之后,本体尚且处在早期阶段。

(1)小蚁系光环与淡化

关于NEO、本体还有Onchain 之间的关系官方其实早已做过多次回应,但是项目创始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资本关系,项目发展运作过程、资源倾斜和技术共享等多重交叠,还是留下了利益链条带来的重重质疑。

本体项目早期的报道将NEO、Onchain与本体三者关系形容成一个各自有业务侧重却又有机结合的战略整体。Onchain定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定制化私有链,NEO弥补了在区块链社区、数字资产流转交易方面的公有链建设,在小蚁系的整体之中,比起单一公链协议,本体更倾向于被视作介于联盟链和公链之间的桥梁。

结合白皮书和官方介绍,本体的愿景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在底层建立起可以满足实体业务需求的基础公有链和链网体系,通过本体区块链框架支撑不同应用的业务链定制,以及实现不同协议群之间的链网协作。另一方面是在基础层之上提供分布式信任协作层,也就是提供能灵活支持和拓展到实际业务场景的各类分布式应用中的通用性模块,如分布式身份框架(ONT ID)、分布式数据交换框架(DDXF)等。

比照此前本体发布的路线图,桥梁作用体现在本体的“通用”和“连接”上,也就是说基础性通用模块的搭建和链网框架的连接。2018年经历公链超发,项目覆盖的业务纬度异常繁杂,同在小蚁系的企业服务赛道,本体选择了其中最基础、最易被淡化却也最难实现的那条路。这到底是一种重要补充还是多此一举?

只能说,至少在现阶段,本体的“桥梁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体现,或者说并不占优势。

链网体系方面,按照路线图显示主要体现在同构链网框架的搭建上,即在本体框架网络上实现业务跨链。目前2018年10月份,本体完成同构链跨网POC;本体分片设计也在2018年年末刚刚发布。

下一步2019年异构链网是在不同区块链框架网络上实现业务跨链,2020年成为下一代信任互联网则是要全面实现区块链与互联网的融合。看似规划路径清晰、业务场景广阔,但是之后多链的扩展,除了技术层面的瓶颈,尤其与不同的经济主体产生连接之后,将会触及目前根本难以预测的各种问题,远未达到真正检验的时候。

在分布式信任生态方面,比起一般的通用平台以自身经济模式为主,将系统交互简单寄托在通证的内部流通上,本体通过信任生态为根本的通用模块搭建,强调的是数字身份以及各种信任源在信任体系中的连接、交换和多维利用的方式,以完善底层技术来吸引不同商业主体的参与。

本体框架瞄准落地服务的目的明确。以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获取方面为例,赛迪公有链技术评估负责人蒲松涛表示,这方面是面向监管友好的。与NEO此前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来打造在监管之下的智能经济平台异曲同工。

这在符合监管和法律层面有主动性需求,有助于本体拓宽应用场景、向实体经济靠拢。但是监管友好未必是所有公链发展的趋势,实际用户接受程度同样也需要市场验证。

本体公链项目底层搭建只是最基本的一环,关于NEO、Onchain与本体三者的战略整体策略在2018年末也有所淡化,而落地商业服务的漫漫长路,还只走了一小段。

(2)市场表现平平,“基础设施”定位的锅?

对照本体的市场表现,虽然整体进度官方的路线图一致,但是基础设施愿景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路径,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将会直接体现在每一阶段的市场表现上。

根据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当前ONT的市值排在第30位,交易成交量排在第28名,截止发稿暂报现价$0.615126美元,总市值$179,072,825美元,发行总量是10亿个ONT,流通供给量为291,115,881ONT。流通量不高的原因,本体在medium上解释是由于Coinmarketcap没有将所有解锁的代币算入流通量之中,实际本体当前流通量已达到61.75%。根据此前,链塔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7日本体ONT通证流通为59.75%。

ONT目前共上架24家交易所,拥有56个交易对,其中成交量占比最高的交易所是币安(26.29%)、Bit-Z(14.9%)和火币(14.26%),交易所接受程度尚可。

根据本体在medium上公开的ONT通证分配比例:本体社区占比12%(已全部解锁),共建合作伙伴占比28%(两年内分四批解锁,已解锁14%),NEO理事会占比10%(已全部解锁),本体生态拓展占比25%(已解锁12%),本体技术社区奖励(已全部解锁),本体核心团队占比15%(四年内逐年解锁,已解锁3.75%)。

本体浏览器里面没有像一般的区块浏览器一样,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公开持仓占比情况,官方地址早前已公布,具体持仓占比份额并非不可查,只是查证过程较为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披露程度。

通过NEO浏览器neotracker.io公开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12月26日,ONT持币地址约16.2万个,并且只有前117个地址持币数量超过1000,其余地址的代币数基本均为1000个ONT左右(与本体此前空投的ONT数量一致)。受空投赠送计划影响,持仓情况较为集中,但是由于锁仓份额占比大,且锁仓地址已公开可监察,并不属于流通份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控盘风险。

但是将neotracker.io的持币地址显示的持币数量与本体的浏览器进行交叉验证的时候,出现个别地址(尤其是前10个地址)中代币数量不一致的情况,可能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或者系统信息有误的情况。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2017年10月1日之后才有关于ONT项目相关的搜索出现,到2018年6月份主网上线之前搜索热度有所提升,目前平均搜索热度与波场、量子链相近,但与以太坊、NEO还是有明显差距。

综上,本体的综合排名不高、市场表现平淡的原因,除了项目尚在早期阶段,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要归因于它的通用平台及基础性公有链的定位。

在《给本体技术社区的第一封公开信》中也谈到本体虽然是一个规划较为庞大的基础性公有链,但不会采用一个封闭开发集中推出的模式,而是以开放、开源的模式快速迭代,让技术社区尽早地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参与。这也反应出这种快速落地应用的指向与其基础设施的定位之间的矛盾。

比起单一的公链项目,本体更偏向于基础设施平台的庞大构想,要完成这样的构想,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大的落地难度。并且在技术和概念层面并非绝对不可复制,因此未来也将面临业务重叠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不甚“友好”的公链通用评估规则

从现有的公链评估体系来看,影响本体公链综合排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于,项目的一些核心环节上尚未创生足够显著的开发成果(特别是在项目早期阶段),不足以契合目前公链评估体系的通用标准时,有些评估指标对于本体来说,不会非常友好。

以Dapp生态情况和代码更新频率这两个比较直观的公链评估指标为例。

(1)Dapp生态情况

从本体官网上线和公开的Dapp情况来看,截止2018年1月6日,主网上线的共有15款Dapp应用,除了两款官方应用以外,还包括8款钱包类应用,以及12月份刚刚上线的3款游戏、1个积分资产通兑平台和1个分布式数字广告数据分析平台,另外有8个Dapp应用显示目前还在开发中,具体上线时间未披露。

与以太坊、EOS相比,如果单纯从Dapp数量上说,本体不占优势,基本没有可比性。本体项目CEO李俊在接受财经网·链上财经的采访时表示,除了主推官方Dapp以外,更多聚焦在企业级应用上,而企业级应用与游戏类Dapp不同,由于更偏向产品化,所以开发周期和测试周期很长,但是后期的用户量也会很大。他说:“以太坊实际活跃的Dapp很少,很多Dapp上线一两周生命周期就结束了。光看数量没有太大意义”。

本体已于12月份向开发者开放Dapp Store激励模型,从12月的Dapp上新情况可以预见,未来本体主网上的Dapp数量和种类将会得到快速扩充。但是由于目前本体上游戏类应用或者其他小型Dapp的开发进度刚刚起步,除了暂时在数量上落后,如果应用没有真实商业需求,后期还是依然会面临和其他公链一样的dApp活跃度以及生命周期方面的问题。

另外,企业级Dapp应用的开发周期、测试周期包括未来用户量、活跃度等相关信息和数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看来,也很难有可供参考和评估的数据体现,无法在这一方面对本体的公链排名产生有效贡献。

此外,针对钱包的开发情况相对乐观,根据币通之前发布的《2018年全球数字货币APP轻钱包排行榜Top50》榜单,本体有3款钱包上榜,包括:Bitkeep(第7)、COBO(第12)、O3(第36)。李俊表示,本体的钱包功能性要比一般的公链钱包更复杂,除了数字资产和交易之外,还有本体特有的分布式身份管理和分布式交换机制也都融合其中,很多都是全功能型的客户端。

(2)代码更新频率

在代码更新频率方面,代码更新活跃一直被公为是技术团队积极工作的一种表现, 蒲松涛表示这其中存在一个潜在的逻辑是:虽然代码活跃度高的公链项目未必真的优质,但是不优质的项目必然代码活跃度不佳

本体在2018年的3月底完成了第一批项目在GitHub上的开源,截至2018年12月26日,在本体的主代码地址中,有1946次提交,共迭代了21个版本,有45个开发者贡献代码。根据Token Insight统计,截至2018年12月20日,本体在7日内提交代码1次,在公链代码提交排名为第99名,近30日内代码提交次数为9次,排名第111名,90日内提交37次,排名为121名,总体来看,代码更新频率较低。

另外,从整个开发时间轴来看,代码更新高峰在2018年6月份主网上线前后,尤其是2018年3月中旬代码提交的峰值最高一度超过100,7月份之后的代码提交量开始明显下滑。另外从贡献者与开发者数量也可以补充说明,提交次数最多的两位贡献者laizy和tanZiWen的提交量分别为258次和252次,他们的提交频率与整个代码更新频率时间轴变化曲线大致契合。

李俊认为,一个项目每天如果还有大量更新,要么是因为存在大量的bug,要么是还没开发完成。他说:“本体公链已经上线之后,到达一个稳定阶段,底层的扩展主要集中在新的机制和架构的设计、搭建和开发,这种开发不会每天提交开源,而是开发完一个完整模块之后统一提交”。同时,他表示,真正有意义的技术评估应当仔细看看具体的代码质量和代码功能,仅是简单地通过代码提交数量来刷榜,只看数字,这种指标没有实际意义。

其中面临两方面的分歧和矛盾。 一方面对于所有的公链项目来说,确实最准确的代码质量评估方式是把所有的代码完整跑一遍,但是这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实现的。 按照蒲松涛的说法:除了没有那么专业的技术团队专门去操作和检测,代码质量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做不了标准化。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块链项目不仅功能各有侧重,而且使用的代码语言不同,没有统一的工具能够对不同的代码语言做代码质量、漏洞方面的评估。

所以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通过项目的贡献者数量、代码提交数量、更新频率以及开发者关注度等指标对公链代码的分析,目前来说是有一定普适性以及结果关联性的一种相对有效的评估方式,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也难以有其他更有效的评估指标替代它。

另一方面针对面向企业级的公链来说,代码更新频率低反映了此类公链的一个通病 存在商业应用效率和开源程度的不平衡,可能造成效率有余而创新性不足。

蒲松涛认为,如果一条链开发者社区活跃,做的更新多,更愿意倾听开发者意见去做很多分析,那代码活跃度必然高。面向企业级的公链,并不是在开源上对社区开发者不友好,而是需要以他们自己的业务服务要求为先。也就是说,企业级公链并非在技术层面不适合社区共同开发,只是项目开发团队更倾向于自己来主导开发进程,这样一来,社区开发者参与度自然就不会太高。

井通科技COO黄晏清对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EOS和以太坊的核心区块链底层代码的工作效率很低,也就是说社区合作模式效率实际上不太高,不及由公司主导的项目开发的效率高。但是从市场角度来说,确实去中心化程度越高的话, 开发程序的繁荣度越好,原因不在于区块链技术本身,而在于区块链导向的将是把越来越多具有开源精神的人聚到同一个社区共同参与开源系统的各种应用和底层技术的开发。

李俊对此则认为:“光靠社区还不行,需要靠核心的团队自己开发一些核心的应用,双管齐下,两条路一起走。但是这种战略对公链的考验还是比较大的,不是每一条公链都能这么走。”

经财经网·链上财经查证,除了2018年8月份本体联合安全审计公司 NCC Group 对区块链底层功能、官方应用、代码库等进行过安全方面的漏洞审查与密码调查,目前仅能检索到的专业技术测评报告是区间集智库在2018年9月份发布的《区块链项目技术测评报告-Ontology》,但由于这属于3个月前的技术测评报告,与当前开发情况和具体性能表现可能已不太相符,不过从开发基本面来说,其中提到:“项目整体的架构设计较为清晰,在分工开发上难度较小,项目迭代效率有保证。该项目适合接纳有一定区块链研发经验的开发者,对于入门级开发者来说要上手本体项目有一定难度。”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出于实际业务应用的效率要求还是核心团队的开发实力优势与项目规划进程,社区和核心团队共同开发的构想是美好的,但”共同开发“并不意味着二者在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度是均衡的,不同参与者主导的开发过程,导向的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公链发展方向。

尤其对于一个对社会开放的公有链项目来讲,就创新性而言,可以有相对多的主导权,但是不应该完全自己来做,而是吸引全球的开发者共同参与,进而推动公链不断创新,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公有链代码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持续进行 ”,蒲松涛如是说。

公链共识为商业让步

(1)共识机制的演变与局限

NEO的dBFT共识算法在 PBFT 的基础上借鉴了 PoS 的设计思路, 首先按照节点权益选出记账人, 然后记账人之间通过拜占庭容错算法来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PoW 和 PoS一致性。本体项目采用dBFT和VBFT共识算法,VBFT共识算法为本体首创,在dBFT基础上有所改良,结合了PoS、VRF(Verifiable Random Function)和BFT算法模块,在记账人选举上运用VRF算法随机选择每一轮参与节点,在这些节点中运行BFT协议完成共识。

本体方面向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当前总计33个节点在运行中,包括26个候选节点和7个共识节点。并且本体第二期节点招募已完成,第二轮新入选16个节点加入之后,预计会调整为40个候选节点和9个共识节点。

引入随机数,在技术层面确实有助于增强共识群体生成的随机性和公平性,但同时,与NEO共识节点少带来加强中心化的问题一样:

一方面,信通院公开测试数据显示,本体单链每秒处理数已经达到11820TPS,与其他公链相比属于较高水平。但是与NEO一样,由于目前本体真正参与最后共识出块的节点数也只有7个,所以不难理解节点数越少,VBFT效率越高,出块效率越高,整体性能tps高。蒲松涛表示,如果说只有7个真正参与最后共识出块的节点,那么在7个节点中采用VRF算法随机选择的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dBFT和VBFT共识算法虽然能够在PoS共识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性的改良,但是在技术障碍和效率考量的诸多局限和种种前提下,无法真正改变PoS共识机制的根本弊端,共识算法真正能够得到改良的公平性程度存在争议,安全上的问题现在也无法判断,有待实际检验。

本体资深协议架构师胡凝在1月4日赛迪公链技术评估年度榜的直播中表示,本体节点数量的确不是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短期的生态启动过程中,基于节点运维成本的考虑和设计。由于目前的交易量不够,所以节点的收益不高,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节点参与记账。

但同时他认为,基于VBFT的共识机制,本体的核心共识网络规模是会随着本体的成长而扩展的,他说:“我们进行理论的分析和一定的实验室设计,在上千个节点的情况下,实际的计算节点在出块当时只需要非常有限的大概80个左右,仍然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出块效率,这是因为节省了大量的网络冗余。所以从VBFT共识算法的安全性来说,是能够扛住一定的风险”。

而这种共识网络的扩展实际上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蒲松涛提到,面向实体经济服务的商用公链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他们更像是联盟链,虽然他们都称之为公链并且发了币,出于实际业务和共识效率的考量,节点不会很快开放出去,去中心化程度不高。

(2)联盟链or公链

多位业内人士与财经网·链上财经沟通时都曾表示,如果仅看共识节点数量的话,确实更像是联盟链。

但是同时,他们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本体作为企业级公链的经济模型不可行。企业级公链的共识机制评判需要有一定的前提。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勇对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共识算法的一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去中心化、安全和效率。我觉得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如果减少共识节点、降低去中心化程度的话,或许也会同时适度降低安全性,但如果能换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委员邹均也有相同意见,他表示:“特别是在企业环境里面,可能7个节点还说得过去,太多节点意味着性能会变差。企业级公链主要还是看应用场景,如果用户是中小企业数量多,那么就和一般公链类似,需要去中心化程度高。如果只是几个大企业自己玩,那么就像联盟链。企业级共识机制一般情况下要有强一致共识要求,要看看VBFT能否做到。一般强一致,又要拜占庭容错的话,效率和扩展性就不会太高。”

(3)新的共识平衡何在?

黄晏清认为,我们所谓面向企业级的公链,必须有企业来用,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性能需求。在不可能三角的理论体系下,我们为满足更好的扩展性,包括性能的扩展兼顾安全性的情况下,不得不牺牲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把去中心化变成多中心化,稍微多一些中心,也就是以联盟链的模式来达到一个企业在商业应用中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也是绝大部分面向企业级的公链正在寻求的方向。

但是他也提到,在技术方面,这个去中心化为了满足商业应用还是有可以去做增量的地方。就本体的VBFT共识算法而言,在技术初衷上已经算是对这种平衡的一次升级和摸索,虽然有一些设计实际上的真实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有待检验。

自动化学报发表的《区块链共识算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一文中提到:“目前, 共识算法的评价指标各异, 但一般均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公平性和去中心化程度, 经济学角度的能耗、 成本与参与者的激励相容性, 以及计算机科学角度的可扩展性 (交易吞吐量、 节点可扩展等)、 容错性和安全性等. 如何结合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自适应地实现针对特定性能评价目标的共识机制设计与算法优化, 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按照袁勇的总结,实际上能满足商业需求才是第一优先级,是否是公链、是否去中心化,甚至是否区块链,都并不那么重要。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
Related Reading

Cardano adds over 5,000 smart contracts so far in February

Solana explains outage as SOL continues to pump

Bitcoin ETFs hit $10B milestone just one month after approval